看過一個小故事。
在一個村莊里,大家都住著相似的房子,過著差不多水平的生活,鄰里間相處也很融洽。
可某天,其中有戶人家由于做生意賺了點錢,蓋起了一棟豪華別墅。
這讓周遭的人又妒又恨,甚至開始詛咒起這戶人家快點破產。
心理學上將這種感覺稱之為“相對剝奪感 ”。
即看到他人取得成就或撞到好運時,總會忍不住與之做對比,感覺自己因此而失去了什么。
但正如有句話所寫:
“人生中大多數的痛苦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人生百態,各有千秋。
放下無謂攀比,不迷失在他人的生活里,才是成年人的智慧所在。
1
最近看電視劇《親愛的仇敵》,陳凱西和羅曼之間暗流涌動的相處,很是戳人心窩。
兩人是大學同窗好友,畢業后因際遇不同,過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陳凱西嫁入豪門,成了養尊處優的全職太太。
與之相比,單身的羅曼雖然靠獨自打拼,成了一知名編劇,但經濟條件還是要遠差于陳凱西。
看到好友僅靠一場婚姻就能實現人生逆襲,羅曼在羨慕的同時,心底也生起了一絲隱秘妒意。
為了證明自己并不比對方差,她開始暗自用各種方式和朋友較勁。
但這么做的結果卻是,既沒能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還破壞了她和陳凱西之間多年的同學情。
好在,經歷了事與愿違的痛苦之后,羅曼終于清醒過來,想通一個道理:
自己需要做的,不是贏過任何人,而是安撫好內心那個充滿不安全感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也總是很容易把身邊人當成假想敵,害怕朋友過得自己好。
說到底,人皆有私心。
不欲落于人后,本是人之常情。
只是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要覬覦別人所得,更不要讓它演變成無法自控的嫉妒。
否則,這種心理遲早會反噬自身,給你帶來無盡折磨。
網友@momo兩年前在房價高位時上車,買了套郊區公寓,沒想到沒多久房價就降了。
后來公司一位和她交情不錯的同事在公司附近也買了房,差不多的戶型,卻地段更好,價格更低。
看到同事順利拿到現房,并一臉開心地著手安排裝修計劃,她感到五味雜陳。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活在一種吃了暗虧的憤滿情緒中。
感覺每天心里像憋著一口氣,工作的狀態也越來越消極,經常犯一些低級紕漏。
跟人講起來話也總是夾槍帶棒,導致同事關系越處越差,最后成了公司里被眾人疏離的對象。
這正應驗了作家蘇芩的話:一個人的不幸,是從羨慕別人開始的。
因為羨慕必然會導致下意識的對比,而看別人得到的越多,你對自己的現狀就會越不滿。
久而久之,你便會陷入內心失衡的深淵難以自拔。
到最后,除了“攀”出焦慮,“比”丟自我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2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曾提出過一個“社會比較理論”。
指的是,個體在欠缺客觀認知的情況下,便會習慣于把他人作為評估自己的參照物。
但別人的優秀并不能證明你的平庸,你對別人所得的覬覦與貪求,卻可以證明一點:
你的內核不穩,缺乏主體性。
比如:
原本你挺安于當個普通職員,但在聽到同級的人晉升了時,你會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原本你挺滿足于自在的居家生活,但看到朋友圈里滿屏的旅行打卡照時,你又覺得自己淪為了失敗者。
很多人都是如此,因為自己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只能依靠對標他人來確認自己是誰。
但最后的結果往往都是:越比較,越找不到自己。
反之,那些能把人生過好的人,并非處處都優于別人,而是深諳一個道理:
人與人各有不同,用別人的尺子丈量不了自己的路。
只有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才能定制出契合自己的藍圖。
俞敏鴻大學剛畢業時,趕上留學熱潮,同班50位同學有49位都成功申請了赴美留學。
只有他,因為拿不出留學費用,成為全班唯一一個留在北大當老師的人。
一開始,俞敏洪為此深感失落與不安。
覺得自己如果不能像別人那樣,走出國門去闖蕩世界,就會活成同學眼中的笑話。
為了能盡快攢夠學費,追上同學們的步代,他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外辦了一個托福培訓班。
可錢還沒賺到,他就因為私自辦學違反了北大校規,直接被學校開除。
突如其來的失業打擊,讓俞敏洪備感難過,但也給了他靜心思考的時機。
他開始審視自己的未來,并逐漸認識到,人生不是賽道,不必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明確了創業目標,要辦一所中國最好的英語教育培訓機構。
之后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新東方應運而生。
從此,他實現彎道超車,成了同學中的佼佼者。
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表明,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區分為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
而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活在與他人的對比中,本質上正是因為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課題。
古語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當我們能堅定自己內心所想,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就能理性而清醒地看待生活。
那些外界的喧鬧嘈雜,他人的成敗得失,自然就無法再左右和影響我們的心情。
3
華裔數學家王章程從加州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私人研究室工作,并且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里,他收入微薄,一直過著拮據清貧的生活。
反觀他身邊那些一畢業就進入大公司工作的同學,很多都已坐上高管位置,實現了財富自由。
看到這些差距,王章程不僅不在意,更從未因此而動搖自己的選擇。
對他而言,能夠從事自己所熱愛的學術研究,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幸事。
最終憑借著不舍鉆研,他在35歲時攻克兩項頂尖級數學難題,成為世界公認的“數學之王”。
為什么有一種人,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遇,經歷什么樣的得失,都能活出從容自洽的姿態?
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會把關注點放在與他人的盲目攀比上。
而是能夠以一顆平和之心,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看到值得自己珍惜與努力的那一部分。
扎克伯格神經科學中心通過一項研究表明:
人在感恩時大腦釋放的多巴胺與催產素,可以讓人同步增強幸福感與社會歸屬感。
我們都期待過圓滿的人生,但真相是,人不可能處處如愿,更不可能時時當贏家。
想要不被喧囂繁雜的世事所左右,唯有學會不與別人比,坦然做自己。
作家李娟出身貧寒,加上從小父母離異,成長過程中一度飽經艱辛與困頓。
那時,身邊的同學幾乎家庭條件都比她好。
別人有好看的衣服和漂亮的玩具,有父母陪著一起去游樂園,這些她都從不曾得到過。
但李娟卻只是看看,很少去羨慕誰,因為她有很多給自己找樂子的方式。
小時候跟在外婆身邊撿垃圾,偶然撿到一張舊報紙,就能讓她如獲至寶,看得津津有味。
后來回到阿勒泰,隨母親和牧民四處遷徙,居無定所。
她便享受起天為蓋以地為廬的恣意,放牧累了,隨便找塊地,就能美美地睡上大半天。
也正因她始終心存樂觀,才能以詩意筆觸構筑優美的文字天地,最終成長為一代優秀作家。
用她的話說,我的幸福只有一種源頭,它滋生于內心,它和外部的現實秩序沒有一點關系。
生活本就不易,如果還總是處處拿別人有的和自己沒有的做對比,那只會與快樂無緣。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活在自己的擁有里。
將不如人意的事看輕看淡,多去放大一些能給生活帶來陽光的小確幸、小滿足。
慢慢你就會發現:幸福不是什么都得到,而是想要的恰好都在身邊。
喜歡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花期不同,要允許自己是一朵晚開的花。
人生不是競技場,它應該是一段獨特的旅程。
我們不需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虛幻的攀比上,更不必將他人之得視為己之失。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是跳出博弈陷阱,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專注于自我提升。
當你找到自己的熱愛,看到自己內心的曼妙風景,自會明白: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