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句話——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們通常下意識地認為這句話應該是出現在熱戀過程中的。
但實際上,當我們和伴侶在出現情感縫隙的時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心理學上,將這種害怕失去一個人時而產生的忽略其所有缺點,只關注優點的現象稱為:失去性的致盲效應。
還是舍不得?
估計很多有過親密關系的人都經歷過類似“失去性致盲”的事情。
這里我們強調的是“失去”,是你被動地被另一半丟掉,而不是你主動丟掉對方,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行為經濟學奠基人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曾指出:“損失帶來的痛苦強度是同等收益愉悅感的2到2.5倍。”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失去一樣東西所帶來的失落,它給你的深刻影響是得到同樣東西所獲得的快樂的二倍,甚至更多。
再說直白點,我們更害怕失去。
而這也導致人在親密關系里,一旦發現自己將要“失去”伴侶時就會越發地回想對方的優點,表現出迫切想將伴侶留在身邊的沖動。
我一大學朋友曾在跟我視頻通話里抱怨過他女朋友。
那男孩是98年的,不知怎得找了一位89年的女朋友。
男孩多次向我朋友講過自己女友的缺點,比如太悲觀、不浪漫,也不愛出去玩;
還說自己跟“大姐姐”只是玩玩而已:“家里肯定不同意,先這樣吧。”
后來女孩家里要她必須回家相親,男孩得知后展示出極度的痛苦,還專門拉上我朋友陪他出去喝悶酒。
酒過三巡之后,這位看起來有些“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潸然淚下,摸著自己的胸脯說:“我真的很愛她,她是這個世界最疼我的人。”
這就是典型的“失去性致盲”。真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一切缺點都不見了,只剩下看起來最純粹的喜愛。
很多影視作品里也都討論過這種現象,比如《都挺好》里的蘇明成,《鄉村愛情》里的李大國、趙玉田、劉英等角色。
他們往往都是真到了動真格的時候,他們反而心軟了,反而還和身邊人說:“TA挺好的。”
形成機制
從進化的角度看,遠古人類不管是失去親人愛人也好,還是失去食物庇護所也罷,這些事情往往都暗示著他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
于是這種關于“失去”的警惕和焦慮就刻入了人類的基因中。
在現代社會,當“失去”的風險再一次將人籠罩的時候,大腦就會開啟防御機制,用美化現狀的手段來緩解對不良后果的恐懼和焦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與人的關系往往充斥著歡愉和安全感。失去某人的時候,也就是失去快樂安全感的時候。
當這些好的東西快要離你而去時,大腦會將美好的記憶進行歸納,讓你避免去面對那種心理上如同懸崖一樣的斷層。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認知重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說服的過程,它也與失去性致盲息息相關。
做自己的“破壁人”
失去性致盲對我們來說肯定是弊大于利的。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其實現實中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伴侶出軌,但受害方卻在袒護TA,甚至聽信犯錯者的借口,最后還會原諒。
這就讓美好、親密的關系變得扭曲起來了,而且還會浪費時間、情感和金錢。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辦法,讓自己清醒起來,不被失去性致盲“打劫”。
有一個特別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被稱為“強制打斷”。
就是當你覺得自己“即將失去”伴侶的時候,就馬上從這種狀態里走出來;
你可以選擇去運動,也可以離開房間去外面轉轉,用冷水洗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記得以前我曾在社交媒體上看過,用冷水洗臉可以恢復大腦額前葉功能,幫你找回自己。
第二點,你可以建立一個關于伴侶的“優缺點”清單。
很簡單,用手機也行,用筆紙也行,將你能想起來的伴侶所有優缺點都寫在紙上。
優點可以是那種讓你心動的瞬間,甚至是他說過的一句話;缺點也不用拘泥于生活習慣或者性格缺陷上。
這可以幫你重新認識你即將失去的那個人,客觀地分析是去是留。
失去性致盲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常見,我們要正視它,越是逃避就越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一步一步墜入情緒的深淵。
這是人心中最脆弱的一面,而能克服脆弱的你,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