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篇自媒體文突然爆火,引發17萬網友圍觀熱議。
該文說的是5年前教育部調整高校接受國際生申請的規定。這個規定,直接戳破了一個存在多年的泡沫。政策說得很清楚:父母里但凡有一個是中國公民,孩子出生就拿著外國護照的,以后想用國際生身份申請國內大學,必須滿足最近四年里在國外實際住滿兩年。這等于把"國內生娃拿外籍,全程國內讀書,最后輕松進名校"的路給徹底堵死了。
在該文評論區,一千多家長點贊叫好。畢竟這些年看著別人家孩子走捷徑,心里難免憋屈。許多普通家庭的第一反應是:競爭環境似乎公平了一些。當那些擁有雙重身份優勢的孩子被拉回同一起跑線,或者至少不再能輕易通過“身份轉換”,獲取低門檻錄取機會,國內高考生的壓力有望得到些許緩解。教育部此舉,被視為向教育公平邁出的重要一步。
但叫好聲沒持續多久,更多追問就冒出來了。在評論區,被頂到熱評第一的質問特別扎眼:"我們世代為國家付出,憑什么我們的孩子不如一個外來學生?"
說實話,高校也挺為難。上海某985的教務處長哥們曾跟筆者倒過苦水:"QS排名里國際生比例占15%,我們想沖前100名,按三萬在校生算,至少得招4500個留學生。"他辦公室白板上還留著去年算的賬:沒有國際生,排名可能掉50位。這種壓力下,有些高校不得不把獎學金當成胡蘿卜,掛在留學生面前晃悠。
南昌航空大學的留學生公寓事件,去年可是上了熱搜。帶健身房咖啡吧的豪華套間,和本土學生八人間就隔著道柵欄。有學生拍對比視頻發網上,配文"同校不同命",播放量破了百萬。更扎心的是今年五月那事,本地生被國際生欺負,最后處理結果卻是各打五十大板。
政策堵住了"假國際生"的路,但新問題又冒頭。東部某市去年查獲造假案,中介收三十萬幫辦英國大學證明。有家長在群里支招:"要不讓孩子先上兩年國際幼兒園?"這種魔幻操作,把政策漏洞玩得明明白白。
在云南山區采訪時,某縣中張老師給記者看他手機里的畢業照。78個孩子擠在斑駁的教學樓前,只有23個考上本科。他指著照片說:"省城重點高中每年送三十多個清北,我們十年沒開張。"這話讓人想起廣東那所高校,人家直接取消語言預科班,所有申請者先過漢語考試這關。
其實,在2000年時,教育部等三部委就發布了《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提到了留學生獎學金發放辦法,在教育部等官網上,筆者找到了相關評價辦法,對留學生守法、社會公德,學業成績,漢語水平、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評估,不達標者取消留學省資格,去年到今年,武大等多所高校就因為留學生學業成績不達標,或不遵守校紀校規,開除了不少留學生。
現在的問題在于接受留學生的高校,要轉變思維,落實管理責任,與其用豪華待遇堆砌國際排名,不如扎扎實實辦教育。俞敏洪曾一針見血指出:"高校不該把辦學信譽押在超國民待遇上。"
說到底,教育資源分配就是道選擇題。是要給能刷高排名的,還是給最需要機會的?新規撕開了口子,但路還長。至少現在,那些凌晨五點在教室苦讀的身影,終于被看見、被聽見了。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