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嗎?最近有件事在家長圈里鬧得沸沸揚揚——國內好幾所高校突然宣布,今年印度留學生的招生名額直接翻了倍!這邊網友還在為邊境的事兒心里犯嘀咕呢,轉頭就看見校園里印度學生扎堆兒,再一打聽學費標準,家長們當場就炸了:咱們自家孩子交著年年看漲的學費,人家不僅學費打骨折,每個月還有補貼拿?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一肚子火從哪兒來?先看這扎心的對比
就說中部某所211高校吧,今年公布的招生簡章里,印度本科留學生的學費一年才1.2萬,跟國內學生2.8萬的學費比起來,直接打了四折!更讓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人家還能申請“國際新生獎學金”,算下來每年光學費加補貼就能省出小兩萬。反觀咱自家孩子,生活費漲、學費漲,有的專業學費三年漲了30%,家長群里天天有人吐槽:“養個大學生比養二胎還費錢!”
這不,上周某高校家長群里,一位高三學生家長曬出了聯名信草稿,短短兩天就有200多個家長簽名。信里寫得實在:“不是咱小心眼,是這政策看著太鬧心。自家孩子寒窗苦讀考進來,結果成了‘高價生’,咋看都覺得心理不平衡。”學校論壇更熱鬧,有學生發帖曬出留學生公寓的照片——兩人間帶獨立衛浴,國內學生卻擠四人間公共廁所,跟帖區直接吵翻了天。
高校為啥這么做?背后藏著啥考量?
其實啊,高校擴招留學生這事,跟咱們常說的“國際化指標”脫不了干系。這幾年不少大學把“留學生比例”當成排名考核的硬指標,有的學校為了沖“世界一流”,干脆給招生辦下了死任務:“今年必須把留學生占比提到5%。”可歐美學生招生難度大,東南亞學生又怕競爭激烈,思來想去,擴招印度學生成了“捷徑”——人家生源基數大,申請門檻也相對低。
但這里頭有個大矛盾:政策初衷是想搞國際化,可執行起來卻變了味。就說補貼這事吧,本來是為了吸引優秀人才,結果有的學校為了湊人數,連語言不過關的學生都招進來,補貼發出去了,教學質量卻跟不上。有大學教授私下跟我說:“去年帶了個印度留學生,中文都說不利索,專業課根本跟不上,最后期末考還是勉強給過的,你說這算啥事兒?”
政策該咋調?看看官媒咋說
這事最近也引起了官媒的關注。《中國教育報》6月25日發了篇評論《留學生政策:別讓“國際化”變味》,里頭說得很透:“吸引留學生不是搞‘數量競賽’,更該看重質量,別讓本土學生和家長寒了心。” 還有《光明網》7月1日的文章《高校招生:平衡本土與國際生權益刻不容緩》,特別提到“學費雙標問題亟待規范,不能為了指標丟了公平”。
說實在的,咱們不反對高校國際化,但凡事得講個“一碗水端平”。就像不少家長說的:“你要是給留學生高補貼,那能不能也給咱本土的貧困生多加點補助?你要是擴招留學生,能不能先把國內學生的住宿條件改善改善?”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自家院子先掃干凈,再想著開門迎客,才合情合理不是?
這事你怎么看?高校留學生政策該咋改才公平?是該取消雙標學費,還是調整補貼機制?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看看大家心里的那桿秤到底怎么擺!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25年6月25日《留學生政策:別讓“國際化”變味》;《光明網》2025年7月1日《高校招生:平衡本土與國際生權益刻不容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