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到一朋友說自己的感慨,覺得自己太“廢”了,仿佛自己一無所成,一無是處。我此前也這么自我認知,尤其作為一個熱愛閱讀寫作的人而言,更是深有感受。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不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很多人而言,你閱讀之行為牛逼之處,不在于你讀過多少書,有多么深刻的洞察或者思想,而在于你是否最終能轉換成一個能流量變現的讀書博主。
這就好比,你跟人說,這閱讀相關文章,有一百人打賞,賺了1000塊,這時候,哪怕這文章是坨臭狗屎,也有人能合理化吹出芬香四溢的感覺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也不可避免會從這樣的標準或者規定來內化審視自己的文章或者閱讀行為價值。但可惜的是,我能做到一部分,但卻不能全部做到。
而更麻煩的是,做到的這一部分,也讓我覺得很累,失去了自己最初閱讀以及寫作的動因。仿佛我做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多牛逼厲害,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中。
我們總是刻意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設,是因為人總免不了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中。可活在他人目光之中的自我,不見得強大的,一往無前的,不卑不亢的,反倒更有可能是討好的,焦慮的,自欺的,負累的。
如今的外部世界給了我們個體大多的規定性成功模板,仿佛你的一切活動沒達成這個模板,就是失敗的,沒有做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是連自身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讀書沒成為讀書博主,是失敗的,文章沒寫成十萬+,就是失敗的,這一切都可以用一套非常之簡單判斷的數字標準衡量。在這數字面前,似乎人人都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沒人會關心你如何走上閱讀寫作之路,以及它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扮演何種價值意義,因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最終達成且符合社會規定的成功模板?
可沒法達成又能怎么樣呢?難道我就不閱讀了?不寫作了?這樣的人生就毫無價值和意義?其實,人生之價值和意義這種東西,歸結到底,還是自己賦予和承載的。
從自身而言,調整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清晰界定自己思想和行為的邊界,虛幻的臆想和不切實際的行動,都停止,把當下的生活安頓好。
從他人而言,調整自己與周邊人的社會關系。誠如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那對于我們個體而言,最切近的社會關系,自然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同事了,尤其是父母,他們的目光以及目光之下的期待,無疑是對我們自身最強有力的“壓迫”。
請注意,“壓迫”在這里并非貶義詞,因為有人也能化壓力為動力,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可世界有趣的地方在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活成“別人家的孩子”,那難道沒活成“別人家的孩子”,就不配是自己的孩子了么?
對于沒有活成“別人家的孩子”而言,父母自然總免不了擔心憂慮,但我們也必須清晰的認知到,他們這種擔心憂慮,可以理解,但也不必成為衡量自己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單一化標準,因為他們,再擔心憂慮,也不能代替我們去承受自身人生展開所要面臨的現實境況。
還有的時候,我們總會免不了要在同學或者朋友的圈子里活出個樣來,成為大家心目中津津樂道的成功人士。不可否認,有不少人是做到了,但每個人的際遇以及所先天具足的資源條件都不盡相同,哪可能人人都是圈里的一方大佬,社會名流呢?
沒做成,不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兒么?而且沒做成的人生就不值得過嗎?之前,我叔叔得癌癥即將離世之際,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受很深。
他說,他和他的某些老同學,平時聊得特別多,關系很好,即便他生病之時,他也覺得和他們關系挺好,他們那同學也會噓寒問暖之類的,可到他離世之際,自認為好的老同學,是一個沒來。也許幾個月過去了,他們都忘了,可能還有這個人存在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活成什么樣?其實跟大多數朋友同學真的沒太大關系。真有關系的,不管活成咋樣,朋友還是朋友,只有這一最簡單純粹的交往邏輯,你也不必活在他們的期待或者目光之中。
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生活還在繼續,太多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還在前方,如山丘般矗立,等著我們越過,越過一道,本身就是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最后,化用鄭強教授的一句話: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就不是“廢物”人生。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在后臺留言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