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夢云 文/攝)“這些東西是我家的‘傳家寶’,現在捐給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希望能被更多人看見,讓這份家族記憶變成國家記憶。”八路軍老戰士、軍旅劇作家王云之子王曉思說。7月3日,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獲贈了王云生前的抗戰史料,其中有:抗大第五期畢業證、華北新華日報通訊員證、太行山區募捐救災公演證、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及勛章證書、原南京軍區授勛典禮邀請函及其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
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現代快報記者看到了這批史料。泛黃的抗大第五期畢業證仿佛在訴說著這段歷史,“勇敢、堅定、沉著,向斗爭中學習,為民族解放事業,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一切”。畢業證上的題字蒼勁有力,題字人是毛澤東。頒證時間為1940年,至今已有85年。
中國第二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介紹,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2月,中央紅軍干部團和陜甘寧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合并,在陜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成立紅軍干部學校。不久,在紅軍干部學校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春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
王曉華說:“當年抗大是在生活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全國抗戰爆發后,抗大畢業生奔赴戰場,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張畢業證能夠保存至今,十分珍貴,在全國都屬于少見的。”
獨立勛章是對抗戰老兵最高榮譽的獎章,此次獲贈的就有王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及勛章證書,吳先斌表示難能可貴之處是王云的證章相吻合,編號都是09437。此外還有4張王云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等史料。
王曉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之所以把父親的這些史料捐贈給博物館,一方面父親工作生活在南京,我也出生在南京,對南京有著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看到珍貴的八路軍抗戰文物,能更好地把家庭記憶變為國家記憶。”
據了解,王云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許昌縣劉王寨。1939年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習,后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化教員、太行六分區宣傳隊宣傳員、晉冀魯豫軍區文工團團員、中原野戰軍文工團隊長,1947年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曾任武工隊隊長。后參加淮海戰役任隨軍記者。解放后,任西南軍戰斗文工團創作員。1951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調南京軍區,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文工團隊長,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編劇、創作組長。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話劇《為了幸福》、《決戰》、《水往高處流》,電影文學劇本《江山多嬌》(與黃宗江合作)、《戰斗的山村》(與所云平合作)等。
當天,南京曉莊學院“穿越時空的和平之聲”社會實踐團的十余名師生也參加了此次捐贈儀式,共同見證了這一莊嚴神圣的時刻。實踐團姚茜月說:“文物史料是記錄歷史的最好見證,這些珍貴的抗戰文物,仿佛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讓我們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奮勇殺敵、血灑疆場的英勇和無畏,他們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