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冷笑話,問?為什么西伯利亞的土豆好吃?
因為西伯利亞的腐殖質多。
戰爭爆發后沒幾天,黑海艦隊司令部就接到了二級艦長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維奇·布塔科夫的請求(1897年6月24日—1978年3月30日)。沒錯,不是什么同姓而已,他正是海軍上將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布塔科夫的親孫子,也是海軍少將阿·格·布塔科夫的兒子。他的人生當然也不簡單。年輕軍官時他就進了工農紅軍海軍服役,但家族的舊關系始終揮之不去。1926年,他因與君主派有聯系被國家政治保衛局(ОГПУ)逮捕,被開除出海軍并流放到烏拉爾。1933年被恢復軍籍,后來當上波羅的海艦隊驅逐艦旅第一分艦隊的指揮官。但1938年6月再次被捕,再次被開除。1940年2月,經過澄清后獲釋,并被任命為海軍部常設驗收委員會的特派代表。
格里戈里·亞歷山大羅維奇·布塔科夫(音譯)
海軍固定驗收委員會的高級專員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維奇·布塔科夫注意到,在塞瓦斯托波爾某處海灣中,有一個正在生銹的奇怪結構。這原來是建造中位于尼古拉耶夫的23型(“蘇聯”級)戰列艦“蘇聯烏克蘭”號用于實地測試的防雷保護系統的實物試驗段,也稱作“防雷堡壘”。
當時,為了找出最佳的防雷保護系統,蘇聯采取了實地爆炸試驗的辦法。最初,他們使用按1:5比例制造的試驗段,進行了24次爆破測試,對比了7種防雷方案。最終,美式和意大利式防雷系統表現最佳。
第二階段,建造了未來戰列艦中央艙段的等比例試驗段,呈矩形,長50米、寬30米、高15米,完全復制了23型戰列艦的實際結構,由尼古拉耶夫198號造船廠建造。1938年,該試驗段經受了27次模擬水雷和魚雷爆炸的試驗,結果表明,蘇聯超級戰列艦的防雷保護能承受相當于750公斤TNT的爆炸。
測試結束后,該試驗段被用作靶船進行射擊訓練,最后被停放在一個僻靜處,漸漸被人遺忘。
布塔科夫就是在此時發現了它。
他提出,把這個裝甲鐵“島”改造成一座浮動炮臺,用于保衛塞瓦斯托波爾。他稱這座設施為“方塊”,按照他的設想,它能對抗敵方輕型水面艦艇、登陸部隊,防御空襲,理論上還能防御潛艇。該“方塊”將錨泊在距離海岸幾海里的別爾別克河口區域,加強塞瓦斯托波爾從海上方向的防空力量。
黑海艦隊司令費利克斯·謝爾蓋耶維奇·十月斯基海軍中將支持了這一方案,海軍人民委員部也迅速批準。不久,1941年7月中旬,在工程師列夫·伊維茨基的領導下,“方塊”改裝工程啟動。
他們修復了此前爆破試驗中產生的損傷,并在試驗段上增建了作戰指揮室、無線電艙、生活艙室、彈藥庫、儲藏室以及一座發電站。改裝工程由塞瓦斯托波爾謝爾戈·奧爾忠尼啟則海事造船廠完成。
這座浮動炮臺裝備了兩門130毫米艦炮(部分彈藥為“跳躍炮彈”,可用于打擊潛艇)、76.2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及大口徑高射機槍(共配備4門76.2毫米高炮、3門37毫米高射機關炮和3挺12.7毫米高射機槍)、測距儀和兩部高射探照燈。
其“裝甲島”結構設計能承受攜帶750公斤TNT的魚雷直接命中(德制標準G-7A魚雷戰斗部為280公斤炸藥)。
為便于偽裝,炮臺被涂成了海水波紋色。130名艦員由艦隊各艦抽調80人、從預備役征召50人組成。
試驗段上甚至裝上了吊艇架,但沒找到備用小艇。最后,這座“新艦艇”還裝上了一只巨大的海軍錨,據說是從“瑪麗亞皇后”號戰列艦遺留下來的。
整個改裝工程僅用17天便告完成。
1941年8月3日,這座代號“第3獨立浮動炮臺”升起了海軍軍旗,8月4日根據黑海艦隊司令的命令,該炮臺正式編入主基地水域防御部隊序列。炮臺指揮官由海軍中尉(后升為海軍上尉)謝苗·雅科夫列維奇·莫申斯基擔任,政委由預備役的高級政治指導員涅斯托爾·斯捷潘諾維奇·謝列達出任。
謝爾蓋·雅科夫列維奇·莫申斯基/Сергей Яковлевич Мошенский(音譯)
謝爾蓋·雅科夫列維奇·莫申斯基在浮動炮臺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出生于馬里烏波爾(也有資料稱出生于扎波羅熱),1936年應征入伍加入海軍,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初級指揮員培訓課程。戰爭初期,他在列寧格勒結束了防空炮臺指揮專業的一年制進修課程。返回塞瓦斯托波爾后,他被任命為防空炮兵的艦隊旗艦專家(也有資料稱他是“巴黎公社”號戰列艦第一主炮塔的指揮官,但這一說法可能性較小)。然而僅幾天后,他又被任命了新職務。
這座無自航能力的浮動防空炮臺(最初是通用炮臺)正式命名為第3獨立浮動防空炮臺(ПЗБ № 3)。據說,最初艦隊內部曾戲稱它為“科隆比娜”,但最終流傳開的民間名稱是“別碰我!”。
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說是源自人們對波羅的海艦隊同名裝甲浮動炮臺的記憶(這個名字自1725年以來就是俄國海軍的傳統,取自福音書典故),一說是來自當地民謠或是炮臺官兵自創的歌曲。
第3浮動炮臺的火力編成如下:
- 兩座130毫米B-13艦炮(取自軍火庫),半炮臺指揮官:米哈伊爾·Z·洛帕特科海軍中尉;
- 四座76.2毫米34-K高射炮,炮臺指揮官:謝苗·阿布拉莫維奇·希格爾海軍中尉(畢業于黑海高等海軍學校);
- 三座37毫米70-K高射機關炮,炮臺指揮官:尼古拉·丹申海軍中尉;
- 三挺12.7毫米DShK高射機槍。
浮動防空炮臺第3號(ПЗБ № 3,“別碰我!”):于1941年6月底下令建造。建造工作于1941年7月19日開始,1941年8月3日投入使用。1942年6月19日被敵軍航空兵摧毀(于1942年6月27日正式撤編)。
裝甲防護:舷側裝甲厚度不低于374.7毫米;甲板:154.9毫米 + 50.8毫米;橫隔艙壁:不低于50.8毫米。
編制人數:130人(在拆除130毫米炮后為111人)。
武器裝備:
- 2門130毫米艦炮(B-13型,于1941年10月底拆除)
- 防空武器:4門76.2毫米34-K高射炮,3門37毫米70-K高射機關炮,3挺12.7毫米DShK高射機槍,以及1座4聯裝7.62毫米M-4高射機槍(M-4高射機槍安裝于1941年11月下旬)
- 反潛武器:130毫米艦炮配用的“下潛炮彈”
炮臺為長方形平臺,尺寸為40×20米或50×30米,高15米。強大的裝甲和內部隔艙系統使炮臺幾乎無法被擊沉。
第3號浮動炮臺“別碰我!”在1942年春季駐泊于卡扎奇灣(Казачья бухта),照片由蘇聯飛機拍攝。
1941年8月16日(另有資料稱是9日),第3號浮動防空炮臺(ПЗБ № 3)被拖曳到指定位置,部署在比爾別克河谷(Бельбекская долина)對岸的海濱。炮臺海側被多層反潛網(36條,覆蓋156度扇形)保護,岸上則有岸防炮臺支援。炮臺官兵開始進行密集訓練,包括射擊、損管等課目。
戰爭初期,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空襲并不頻繁,多是偵察、布雷或偶爾打擊港內艦船。第3號炮臺主要任務是掩護艦艇進出塞瓦斯托波爾港。
炮臺首次實戰出乎意料。原計劃進行演習射擊,卻突然需要對德軍飛機開火。1941年8月18日,炮臺首次向真實目標開火,擊退了9架Ju-88轟炸機的空襲,敵機向炮臺投下36枚炸彈。雖無顯著戰果,因防空官兵缺乏經驗、射擊表過時,但總算成功防御。
1941年10月底,第11德軍野戰軍突破城市防線并開始總攻,塞瓦斯托波爾長達250天的防御戰打響。克里米亞的機場落入德軍之手,敵機飛抵時間縮短至10-15分鐘,空襲變為日常。
艦隊主力艦艇轉移至北高加索港口。10月底,第3號炮臺的130毫米艦炮被拆除,調去支援陸上防御,因登陸敵軍和潛艇已成紙上威脅。炮臺編制也縮減至111人。
炮臺原選位置并不理想。11月初一次強烈風暴中炮臺被沖向德軍已占領的岸邊,德軍開始對其射擊。無絞盤無法起錨,錨鏈又意外掛住,只能通過爆破拆鏈,錨(據說來自戰列艦“瑪麗亞皇后”)留在海底。1941年11月11日,炮臺在СП-13和СП-14號拖船協助下撤往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的卡扎奇灣,并被有意沉入水中,位置在赫爾松燈塔西北約四海里(7.4公里),坐標44°34′32″N 33°24′14″E。之所以沉放,是因未找到備用錨,無法用其他方式固定炮臺。
在新位置上,炮臺的防護范圍覆蓋了赫爾松涅斯角的機場,那是蘇聯在克里米亞最后一座陸上機場。
黑海防空炮手
1941年11月29日,炮臺的防空炮手們贏得了首場勝利,擊落了一架Bf-109戰斗機。德國人于12月17日發起對塞瓦斯托波爾的新一輪(第二次)總攻,整日里炮手們奮力抵御德軍對機場的持續空襲,并成功擊落了一架Ju-88轟炸機。最終擊退了德軍的冬季進攻。
空襲仍在繼續,但炮臺的防空炮手們已學會如何打擊敵機。對于塞瓦斯托波爾的飛行員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幫助(“浮動炮臺架起了防空火網……‘別碰我!’擋住了德國人……”)。
1942年1月14日,炮手們擊落了一架Ju-88,3月3日又擊落了一架He-111。到1942年2月,這座炮臺已擊落了6架敵機。
2月22日,炮臺上的一大批官兵被授予勛章和獎章。次日,即2月23日,紅旗勛章被隆重頒授給炮臺指揮官謝爾蓋·莫申斯基,他晉升為海軍上尉。
獎章材料中寫道:“培養出一支無畏的隊伍,在最艱難的條件下成功擊退了所有法西斯飛機的攻擊。”
也正是在此之后,炮臺聲名鵲起。
1942年3月19日,作家列昂尼德·索博列夫到炮臺訪問,他在那里待了一整天,隨后在散文《別碰我!》中向全國講述了防空炮手們的戰斗故事。
1942年5月,第8航空軍加強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空襲,標志著新一輪總攻的開始。然而,德國人始終未能徹底摧毀赫爾松涅斯角機場,因為浮動炮臺成為了巨大障礙。此時炮手的技藝已大大提高。5月27日,他們一次擊落兩架Bf-109,6月9日又擊落三架Ju-88,6月12日擊落一架Bf-109,6月13日再擊落一架Ju-88。
在德國空軍中,炮臺被稱為“黑色方塊”、“死亡方塊”、“主保佑我平安穿過”。
從一名被擊落的德國飛行員的筆記本中摘錄:
“昨天,我的朋友馬克斯沒能從‘死亡方塊’歸來。在此之前,威利、勞爾和其他人也未能回來。我們已在這個方塊損失了10架飛機,還有同樣多的飛機帶傷返航。飛到那里幾乎等于送死。炮臺的火力極其準確、可怕、毫不留情。究竟是什么人,能用寥寥數炮擊落我們最優秀的王牌?”
德國人決意鏟除這一障礙。6月14日,“方塊”遭到23架Ju-87攻擊機空襲,被投下76枚250公斤航空炸彈,但未能直接命中。
在此之前,炮臺在近一年的戰斗中未有一名官兵陣亡或受傷。然而就在這一天,三名水兵因近處爆炸負傷,彈片擊毀了吊艇架并破壞了探照燈,但炮臺仍擊落了兩架Ju-87。
空襲繼續。炮臺也開始遭到遠程炮擊。塞瓦斯托波爾防御地區的形勢日益危急。德國空軍掌控制空權。運送彈藥和增援部隊、撤離傷員及重要物資的艦船越來越難突破封鎖。彈藥短缺尤其嚴重。
6月19日,“別碰我!”炮臺遭到第450次空襲。由于彈藥不足,這次未能有效阻擋敵機,德國轟炸機成功突破。20時20分,一枚(可能是500公斤穿甲彈)炸彈命中左舷,另一枚在舷側爆炸。甲板上的官兵幾乎全被炸飛,炮組人員不是陣亡就是受傷,火炮受損,后部彈藥艙起火,火勢逼近“下潛炮彈”,所幸及時撲滅。27名傷員被送往岸上,29名官兵犧牲。陣亡名單中包括年僅28歲的炮臺指揮官謝爾蓋·莫申斯基,“在敵機空襲炮臺時陣亡”。
然而據他在撤離中出生的女兒阿扎·克魯皮娜回憶,并根據戰友的說法,莫申斯基當時腹部中彈,仍堅持指揮撤離。當他被用幾床被子縫成的繩索吊下船時,繩索斷裂,他墜入海中,再未能浮出水面。莫申斯基被埋葬在卡梅紹瓦亞灣,確切的墓地位置已不詳。
第3號浮動炮臺是被一架Ju-88轟炸機擊傷的,這架轟炸機由第51轟炸機聯隊(KG 51)第2中隊上尉福爾霍普指揮下的上尉飛行員恩斯特·欣里希斯駕駛,起飛自薩基機場。因這次戰功,欣里希斯立即被提名授予騎士鐵十字勛章,并于1942年7月25日獲頒該勛章。
到當天傍晚,浮動炮臺的船員們勉強修復了1門37毫米自動炮和2挺DShK重機槍,但炮臺上已沒有這些武器的彈藥。
1942年6月25日,炮臺上僅剩少量機槍子彈和幾梭子37毫米高射炮彈藥。
至6月26日,第3號炮臺上僅余不足一半可用火炮,但已無彈可用,且剩余的人員也不到一半。重傷員,包括政治委員N·S·謝列達,被送往卡梅紹瓦亞灣。
1942年6月27日,浮動炮臺的編制被撤銷,余下的水兵加入城市防御戰斗。
1942年7月10日,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被徹底壓制,位于卡扎奇灣岸邊淺灘上的“別碰我!”巨型船體成了德軍和羅馬尼亞占領軍重點關注的對象。
塞瓦斯托波爾解放后,第3號浮動炮臺的殘骸仍留在卡扎奇灣淺灘上。1940年代末,該殘骸被打撈并拖至因克爾曼進行拆解。
據統計,第3號浮動炮臺在戰斗序列中堅守了10個月零24天,其防空炮手擊落了至少22架(有說法是多達28架)德國軍用飛機,主要是梅塞施密特Bf.109戰斗機,還有數十架敵機被擊傷。
根據艦艇日志的記錄,炮臺共遭遇了449次德國空軍攻擊,敵機共向炮臺投擲了1100枚炸彈。第450次空襲成為炮臺的最后一戰,這次空襲造成炮臺首次也是極其慘重的損失,而彈藥的匱乏使繼續戰斗已成不可能。
炮臺船體位于卡扎奇灣淺灘上,1942年7月。
據稱,第3號浮動炮臺在擊落敵機數量上位列蘇聯海軍艦艇之首。
“……這個‘方塊’是蘇聯海軍中最奇特的戰斗艦艇。在任何一本海軍參考書中都找不到它的記載,但正是這艘艦艇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戰斗紀錄。它擊落的德國飛機數量最多——在九個月中擊落了22架,確切地說是在6個月內完成的,因為最初駐泊在塞瓦斯托波爾外港的三個月里,炮臺很少參加戰斗,也沒有擊落過敵機。在這段時間里,它曾兩次一天擊落3架(!!!)敵機。
塞瓦斯托波爾被毀的港口
謝爾蓋·莫申斯基寫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的生活是戰斗的生活。我想和你分享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我被授予了紅旗勛章。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樣的勛章,而昨天他們告訴了我這件事。據說我是因為有效地消滅了法西斯分子,所以才受到了獎勵。”
“戰斗已經進入第10個月了。在這段時間里發生了多少事情啊。也許我們會犧牲,但那只是因為我和我的戰友承擔了全部的打擊。我不想去另一個世界,但如果是為了活命去逃避敵人,那我絕不會這樣做。我寧愿戰死,也不愿帶著懦弱茍活。我每一秒都牢記,每擊落一架德國飛機,就讓我們的勝利更近一步。”
“我現在還安然無恙。此刻很難預判自己的命運。你也從蘇聯新聞局的報道中知道我們這里發生的事情。親愛的,不要為我擔心,我們目前堅持得還不錯。但如果發生了什么,那也只能這樣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準備好勇敢而有尊嚴地面對一切。記住,我們都是保衛這座城市的積極參與者……如果我犧牲了,你也應該為你的丈夫感到驕傲。我本人現在精神很好,一點也不相信自己會死。我希望能夠活下來……我無比渴望再次見到你們所有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活著、戰勝可惡的敵人。”——1942年6月9日
關于第3號浮動炮臺的記憶由莫斯科記者弗拉迪斯拉夫·舒雷金保存了下來。他致力于收集關于這座炮臺和它的歷史的資料與回憶。1979年,他寫下了《鋼鐵之島》一書,講述了這座浮動炮臺及其指揮官謝爾蓋·雅科夫列維奇·莫申斯基和船員們的英勇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