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428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簡介:阿登的苦林,山東人,喜歡二戰及冷戰軍事,尤其是太平洋戰爭、蘇德戰爭和冷戰武器裝備,曾在“空軍之翼”等網站發表過若干文章。
正文共約6500字,配圖20幅,閱讀需要16分鐘, 2025年7月21日首發。
按:本文編譯自外網,編譯本文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內容,僅供讀者參考。配圖有改動。
在蘇聯衛國戰爭史上,有許多不為人知、鮮為人知或極具爭議的事件。在本文中,筆者將介紹因遭蘇聯潛艇攻擊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幾場海上“悲劇”,即“薩爾茨堡”號、“興登堡”號和“斯特魯馬”號三艘船被擊沉而造成的悲劇性事件。
圖1.表現1945年1月30日蘇軍S-13號潛艇發射魚雷擊沉“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的繪畫作品,這次戰斗無疑是二戰期間蘇軍潛艇部隊最廣為人知的一次攻擊
先來看“薩爾茨堡”號事件。1942年10月1日,在黑海西北沿岸,蘇聯海軍黑海艦隊的M-118號潛艇在艇長薩溫(С. С. Савина)少校的指揮下,擊沉了德國運輸船“薩爾茨堡”號,當時船上載有約2300名蘇軍戰俘。
“薩爾茨堡”號客貨兩用汽船最初是一艘荷蘭船,名叫“斯洛特·盧夫斯泰因”(Slot Loevestein)號,于1922年2月投入運營。該船噸位約3300噸,載重1742容積噸,航速12節。1924年,這艘船更名為“瓊格·安東尼”(Jonge Antony)號。1939年,荷蘭船東將其賣給德國漢堡的一家船運公司,后該船又被重新命名為“薩爾茨堡”(Salzburg)號。1941年5月16日,這艘船被歸入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麾下,作為運輸船使用。
圖2.德國客貨兩用汽船“薩爾茨堡”號
蘇德戰爭爆發后,德軍在烏克蘭和黑海沿岸方向迅猛推進,并于1942年7月占領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約20萬紅軍官兵在戰斗中被俘,整個黑海西部也被德軍完全控制。從被占領的烏克蘭領土向歐洲工廠運輸原材料變得更容易——供應東線戰場的武器裝備正在那里日夜不停地被打造出來。隨著貨物運輸需求的增加,德國人需要投入的運輸工具也越來越多,于是他們迅速將貨船從波羅的海和地中海調往黑海,“薩爾茨堡”號也不例外:1942年4月,這艘船通過土耳其海峽駛入黑海。
1942年9月29日,“薩爾茨堡”號裝載著840噸貨物、一批空金屬桶和約2300名蘇聯戰俘,與保加利亞貨船“斐迪南沙皇”號一起離開尼古拉耶夫港。關于船上運載的840噸貨物究竟是什么,各路說法眾口不一且自相矛盾,有鐵礦石、錳礦石、鉻礦石和煤、廢舊金屬等,甚至不乏里面夾雜著掠奪自克里米亞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的傳聞。
第二天,即9月30日上午,兩艘船抵達位于烏克蘭南部尼古拉耶夫州的港市奧恰科夫,這座濱海小城面向黑海,毗鄰克里米亞半島,扼守著第聶伯河入??冢乩砦恢檬种匾R惶旌?,10月1日早上5時(柏林時間),在四艘德國R型近海掃雷艇的護航下,一支運輸船隊離開奧恰科夫,駛向羅馬尼亞的蘇利納港,“薩爾茨堡”號也是該運輸船隊的一員。
圖3.二戰德國R型近海掃雷艇,排水量100余噸,可安裝37毫米火炮、20毫米火炮等武器
當天天氣晴朗,海況四級。上午11時45分,船隊駛抵烏克蘭西南部敖德薩州外海,在橫穿布爾納斯海角(Бурнас,由韃靼布納雷區管轄)時,原屬于德國掃雷艇的護航工作被羅馬尼亞海軍的“斯蒂?!W根海軍少?!碧柵谕?、“吉古列斯庫·康斯坦丁海軍中尉”號炮艇和德國MR-7號拖網漁船接替。由于該處海域水深不超過20米,護航船隊遭潛艇襲擊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護航船艇行駛在距運輸船隊較近的距離上,未展開搜索。羅馬尼亞方面還派出一架水上飛機在天上為船隊護航。
當天下午13時57分,一艘潛艇向“薩爾茨堡”號發射了魚雷。魚雷是從海岸一側的方向發射的,擊中了“薩爾茨堡”號的右舷,這完全出乎幾艘護航船艇的預料,其怎么也想不到潛艇會從這個方向發起攻擊,因為這個方向的水深只有14米,也就是說,發動攻擊的蘇聯黑海艦隊M-118號潛艇幾乎是在海底“匍匐前進”;另外,根據前文所述,當時海況為四級,也就是說海面上還有明顯的波浪,因此我們有理由對這位蘇軍艇長的勇氣和決心表示敬意。
圖4.“薩爾茨堡”號的啟程港口、目的地、預定航線和遇襲地點,右上為指揮此次戰斗的蘇軍艇長薩溫少校,圖中還標出了M-118號潛艇可能的沉沒地點
遇襲后,“薩爾茨堡”號的船頭被炸掉一部分,然后開始迅速下沉。護航船艇指揮官命令“薩爾茨堡”號嘗試靠岸擱淺,但短短13分鐘后,該船還是在北緯45度53分9秒、東經30度19分30秒海域沉沒,沉沒地點位于烏克蘭敖德薩州布達基(Будаки)村附近外海。由于當地水深較淺,船的上層建筑、通風筒和桅桿仍露出水面。
在營救行動中,16名德國人(主要是船員和負責操縱船上火炮的軍隊炮手)、47名羅馬尼亞人(包括看守戰俘的衛兵)和至少208名蘇軍戰俘獲救,但這些數字在不同來源的資料中略有不同;其余2000多名戰俘的命運則不得而知——“薩爾茨堡”號沉沒后幾天內,數百具尸體被沖上岸。雖然船上的大部分戰俘不幸遇難,但還是有一些人設法逃了出來,他們嘗試著游上岸,其中一些幸運兒被沿岸村莊的漁民救起。
羅馬尼亞憲兵強迫當地居民收集尸體并埋入亂葬坑,其中僅在大巴拉巴諾夫卡(Большая Балабановка)村附近就埋葬了約1200人。有些尸體就堆放在陡峭的海岸下,然后爆破懸崖用碎石將他們掩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水侵蝕陸地,一些遺骸暴露出來,他們后被轉移到當地的公墓安葬。
圖5.擊沉“薩爾茨堡”號的M-118號潛艇,屬“嬰兒”級(M級),長44.5米,寬3.3米,吃水2.58米,水上排水量206噸,水下排水量256噸,裝備兩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攜帶魚雷2條)和一門45毫米甲板炮,水面最大航速14節,水下最大航速8.2節,最大航程3380海里,艇員20人
再來看這次戰斗的攻擊方M-118號潛艇(該艇在完成此次攻擊后未能返回基地)。該潛艇據稱被飛機發現,然后在當天下午16點35分至16點40分,德國水上飛機和護航的羅馬尼亞炮艇向其投擲了9枚深水炸彈。爆炸過后,海面上出現了油漬、木屑和被服碎片。羅馬尼亞人用浮標標出了潛艇被炸沉的地點,但第二天趕來的潛水員在那里什么也沒發現。另外,M-118號潛艇在離開波季港展開戰斗巡航后也未與基地進行通信聯絡,這可能是由于艇上的電臺發生故障所致。不排除M-118號潛艇有被蘇聯黑海艦隊或軸心國布設的水雷炸毀,或是由于技術原因及人員操縱失誤而損失的可能。
據當地居民說,在距離“薩爾茨堡”號沉沒地點約25公里的布爾納斯海角附近海域,他們在淺水區看到了潛艇的碎片(艇尾和螺旋槳)。如果情況屬實,那么M-118號潛艇就是在10月2日上午被德國海軍獨立第125空中偵察大隊第3中隊(3/SAGr.125)的一架Bv 138型遠程水上飛機擊沉的。然而,雖然各水下俱樂部的潛水員們在該海域進行過長期搜索,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這艘潛艇的殘骸。
圖6.德國Bv 138型遠程水上飛機,機長19.85米,機高5.9米,翼展26.9米,最大起飛重量3.73噸,最大時速264千米/時,航程4023公里,乘員6人,機首和尾部炮塔各安裝一門20毫米MG 151機炮,后部還有一挺13毫米MG 131機槍,載彈量300公斤
看完了“薩爾茨堡”號的悲劇,再來看看同樣命途多舛的“興登堡”(Hindenburg)號蒸汽貨船。這艘船于1915年3月29日下單訂造,由德國不來梅市維格薩克區的不來梅伏爾鏗造船廠建造,原本打算命名為“威丁根”(Weddingen,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一個小鎮,位于柏林附近?)號。該船1921年交付使用,注冊噸位為7878噸,長142.89米,寬17.76米,吃水9.98~10.80米不等,航速11節,船東為漢堡的雨果-施泰因海運和商船貿易公司。
1940年,“興登堡”號被德國海軍征用為運輸船,編號A40,原本打算用于預計在1940年8月份發起的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后因計劃告吹而作罷。蘇德戰爭爆發后,該船轉投東線戰場執行運輸任務。1942年11月10日,“興登堡”號離開但澤,當時船上載有約1000名蘇聯戰俘、191名看守戰俘的衛兵和包括36輛汽車在內的各種軍用物資,但在航行途中沉沒。
圖7.“興登堡”號蒸汽貨船
“興登堡”號沉沒的具體原因不詳,一種最有可能的說法是,該船是在1942年11月17日被蘇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L-3號潛艇(“伏龍芝維茨”號)布下的十枚水雷當中的一枚炸傷,艇長為格里先科(П. Д. Грищенко);另一種說法是,該船是在1942年11月17日被蘇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Shch-304號潛艇(“共青團員”號)發射魚雷擊沉,艇長為阿法納西耶夫(Я. П. Афанасьев)。不過,Shch-304號潛艇在此次戰斗巡航中未與基地聯系,也沒有返航,因此無法確認是否由該艇創造了這一戰果。
“興登堡”號遇襲后發生的爆炸造成15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戰俘。此外,還有13名戰俘在船上的看守彈壓船只遇襲后發生的騷亂時受傷。1942年11月19日,“興登堡”號在被V-305號拖船拖曳時因進水側傾,最終沉沒于芬蘭最南端有人居住的島嶼烏特島以南、科爾波島和納古島之間的航道中央海域,方位為北緯59度24分、東經21度12分,水深59米。沉船時,許多幸存者被芬蘭船只救起。
圖8.“興登堡”號側傾的照片
圖9.L-3號潛艇艇長格里先科
如果說,“薩爾茨堡”號和“興登堡”號的遇襲沉沒中沒有違反海戰規則的跡象,船上蘇聯戰俘的死亡是意外的話,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擊沉“斯特魯馬”號則堪稱是蘇聯潛艇的一樁“戰爭罪行”。長期以來,載有大批猶太難民的“斯特魯馬”號輪船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北入口附近沉沒的事件一直是一處研究的“空白”,直到現在,圍繞這一事件仍有太多謎團沒有解開。
“斯特魯馬”號最初是一艘雙桅機帆船,是亞羅船廠為英國皇室建造的一艘名為“桑塔”(Xantha)號的豪華游艇,1867年8月16日下水,同年8月完工交付,長116.0英尺,寬18.8英尺,吃水9.0英尺,總噸位為106噸(72凈噸),航速6節。這艘船后來多次倒手,在20世紀30年代曾掛著巴拿馬國旗在多瑙河上運牲口。最終,在進行了一番改造后,這條船被一家在羅馬尼亞注冊的航運公司購入(船東是希臘人)。
圖10.“斯特魯馬”號雙桅機帆船,照片攝于1890年,此時該船懸掛的仍為英國旗
1941年,“斯特魯馬”號被租用,從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港運送猶太難民前往巴勒斯坦。1941年12月12日,載有769名難民和10名保加利亞船員的“斯特魯馬”號出海。在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時,船的主機不斷出現故障。12月16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處,這艘船的主機徹底趴窩,一艘土耳其拖船將其拖到伊斯坦布爾,并在那里停泊了70天。土耳其方面派人檢查了船的主機后,認為已無法修復。由于巴勒斯坦的英國當局竭力反對猶太人移居那里,堅決不允許“斯特魯馬”號上的乘客入境,故在1942年2月23日,土耳其方面又用拖船將其拖到土耳其領海以外的黑海。此后,這艘船就載著難民和船員一直在黑海上漂流,主機也處于停機狀態。
圖11.停泊在伊斯坦布爾的“斯特魯馬”號
圖12.猶太裔藝術家莫迪凱·阿爾登(Mordechai Ardon)的作品《1942年2月24日,下沉的“斯特魯馬”號》
2月24日上午,“斯特魯馬”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東北14海里處遭到一艘潛艇的雷擊,迅速在北緯41度26分、東經29度10分海域沉沒。數百人落水后,試圖抓住漂在海面上的殘骸逃生。第二天早上,土耳其人終于趕來救援,但只有一個人還活著,他是19歲的大衛·斯托里亞爾(David Stolyar),來自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沉沒時,船上有103名兒童、269名婦女和417名男子(其中包括幾名保加利亞水手)。
圖13.“斯特魯馬”號的船長格里戈里·戈爾巴岑科夫(Григорий Горбатенков)
圖14.“斯特魯馬”號在伊斯坦布爾的停泊地點(圖中“1”處)和沉沒地點(圖中“2”處)
1942年2月26日,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以“希特勒的新暴行:希特勒分子用魚雷炸毀一艘載有750名難民的汽船”為標題,刊登了塔斯社收到的2月25日來自日內瓦的報道,報道如下:
“保加利亞汽船‘斯特魯馬’號在黑海被德軍擊沉的悲劇在當地公眾中引起了極大的憤慨。船上有750名羅馬尼亞猶太人,他們打算逃離羅馬尼亞當局的恐怖統治,前往巴勒斯坦。甚至在登船之前,這些難民就已經遭受了羅馬尼亞當局和德國人的種種折磨及虐待。在船上,他們沒有食物,衛生條件極差,有幾個人在航行的頭幾天就死了。最后,昨天德國人以滿不在乎的態度直白地報告說,‘斯特魯馬’號汽船被一艘‘不明戰艦’擊沉,所有乘客都在沉船中喪生?!?/p>
然而,德國潛艇在黑海的戰斗活動要從1942年年底才開始,也就是說,對“斯特魯馬”號實施魚雷攻擊的不可能是德國潛艇。直到二十年后的1962年6月19日,蘇聯歷史學博士、教授、海軍上校阿奇卡索夫(В. С. Ачкасов)才在寫給德國軍事歷史學家約爾根·羅弗(Jurgen Rover)的信中承認,“斯特魯馬”號是被蘇聯海軍的Shch-213號潛艇擊沉的。
圖15.蘇聯海軍黑海艦隊的Shch-213號潛艇,背景中可見一艘26型巡洋艦
由艇長杰涅日科(Д. М. Денежко)大尉指揮的Shch-213號潛艇于1942年2月20日離開圖阿普謝港,并于2月23日上午抵達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第38號陣地)。當天22時左右,蘇軍艇員發現一艘小型雙桅船。在第一次魚雷攻擊未果后(距離1.5鏈,未命中),蘇軍潛艇遂用火炮將這艘船擊沉在北緯41度24分、東經28度54分海域。這是一艘排水量約300噸的中立國(土耳其)船只“詹卡亞”(Cankaya)號,正從保加利亞的布爾加斯港駛往伊斯坦布爾,船上裝有金屬管和磚塊。
圖16.Shch-213號潛艇部分艇員合影,站在中間手里夾著煙的是艇長杰涅日科大尉
第二天上午,Shch-213號潛艇又發現了一艘“排水量約7000噸”的船只,船上懸掛保加利亞國旗。上午10時45分,潛艇在距離船只約1.1千米處發射一枚魚雷,魚雷擊中目標,艇員們也通過潛望鏡觀察到目標船只被擊沉。這艘船就是“斯特魯馬”號。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位于莫斯科的蘇聯國防部軍事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歷史學家瓦涅耶夫(Г. И. Ванеев)的《偉大衛國戰爭中的黑海艦隊士兵》一書中,記錄有Shch-213號“擊沉排水量7000噸的敵運輸船‘斯特魯馬’號”。
擊沉這些中立國(保加利亞未與蘇聯交戰)的和毫無保護的船只的行為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且公然違反了國際法,特別是1907年的《海牙第二公約》和1936年的《戰時潛艇與商船有關的行動準則》(《倫敦議定書》附件)。根據國際法的規定,潛艇等同于水面艦艇。遇到潛艇時,商船必須在前者的命令下停船。如果拒絕停船和發起抵抗,潛艇可以將商船擊沉,但事先必須將乘客和船員以及船上的文件等送至安全地點(如陸地、救生艇或其他船只上)。
總的來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潛艇在黑海擊沉了不下19艘土耳其和保加利亞船只,這樣做無疑是得到了上級的明確指示。有說法稱,這些船只為德國及其仆從國運送鉻礦和其他戰略物資,但在這種情況下,應首先檢查可疑船只是否運載著軍用違禁品,而不是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就將其擊沉。
圖17.沙皇俄國駐君士坦丁堡的“科爾基斯”號游艇,后來成了土耳其運輸船“詹卡亞”號
也有人對蘇聯潛艇擊沉“斯特魯馬”號一事提出過質疑,并列舉了這樣兩條理由:第一,“斯特魯馬”號當時懸掛的是巴拿馬國旗,而不是保加利亞國旗;第二,被擊沉船只的申報噸位遠高于“斯特魯馬”號,即被擊沉的是另一艘船。
然而,關于第一點,巴拿馬早在1941年12月上半月就和其他同盟國一起向軸心國宣戰,這意味著“斯特魯馬”號不可能懸掛巴拿馬國旗在黑海航行;至于第二點,夸大被擊沉艦船的噸位(更多的情況下是夸大被擊沉艦船的數量)是蘇聯潛艇兵的習慣做法(事實上不僅是蘇聯潛艇兵,這也是全世界潛艇兵的通病和慣用伎倆),可要知道,1942年2月,蘇聯潛艇宣稱在黑海只擊沉了“盧寧”(Lunin)號和“馬里內斯科”(Marinesko)號兩艘船,因此不可能搞錯。
圖18.位于以色列阿什杜德市的“斯特魯馬”號遇難者紀念碑
圖19.位于以色列霍隆市的“斯特魯馬”號遇難者紀念碑
另外提一句,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也擊沉過載有南薩哈林島的日本難民的船只,這堪稱是蘇聯潛艇制造的另外幾場鮮為人知的“悲劇”事件。1945年8月22日,蘇軍L-12號和L-19號潛艇聯合擊沉了日本運輸船“小笠原丸”號和“臺東丸”號,并擊傷了“第二新幸丸”號。至于蘇軍潛艇為何擊沉、擊傷這幾艘日本船,這一點至今仍不清楚。
圖20.被蘇軍潛艇擊傷的“第二新幸丸”號貨輪
不過,“臺東丸”號很有可能不是被L-19號潛艇擊沉的,而是被太平洋艦隊水魚雷航空兵第349團的兩架德勃-3轟炸機投擲魚雷擊沉的。早些時候,這艘船被認為是在北海道的留萌港附近海域被蘇聯的L-12號潛艇擊沉,但根據日本方面的說法,這艘船是在北海道西北的利尻島海域失聯的,即在蘇軍潛艇所在戰位的北面,同時也是蘇軍派出魚雷轟炸機巡邏的同一海域。另外,根據日本方面的說法,約有2400名來自南薩哈林島的日本難民和船上的船員在事故中喪生。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從下面的鏈接進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