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澳大利亞北部海域,上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集結。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正式拉開帷幕,來自19個國家的3.5萬名官兵、包括美國“美國號”兩棲攻擊艦、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以及日本“伊勢號”直升機母艦在內的多國主戰艦艇齊聚西太平洋,演習范圍橫跨6500公里,從印度洋圣誕島延伸至珊瑚海。
這場被美軍太平洋陸軍副司令沃威爾稱為“展示美國在印太地區聯合實力”的演習,不僅測試了“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等尖端武器,更首次將網絡戰和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納入演習課目。就在多國艦隊剛剛完成集結之際,一個熟悉的身影悄然駛入公海——中國海軍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王星”號,單刀赴會。直接在距離演習區域的安全距離拋下錨鏈,開啟了一場無聲的電子對峙。
自2017年起,“護身軍刀”演習便迎來了一位“常駐觀察員”——舷號793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王星”號。這艘排水量約6000噸的銀色艦船,雖不攜帶任何導彈武器,卻憑借船體上四個巨型雷達罩和棱柱型封閉桅桿成為令西方海軍警惕的存在。作為中國海軍信息化作戰體系的“移動中樞”,它配備了多頻段電子偵察系統,能夠捕捉從高頻雷達波到低頻通信信號的電磁頻譜,幾乎沒有任何電子信號能逃出它的監視。
更關鍵的是,它擁有戰斗艦艇無法比擬的耐心與持久力,能在演習區域外圍靜靜守候數日甚至十幾天,細致記錄和分析敵方的一舉一動。去年南海軍演中,該型艦曾緊貼美軍“里根號”航母巡航;更早之前,它甚至成功捕捉到F-35戰機的機載雷達電磁信號特征,為破解隱身戰機核心技術提供了寶貴數據。
當“天王星”號再次現身昆士蘭外海,其意義已遠超單純的情報收集任務。這艘被西方媒體戲稱為“街溜子”的電子偵察船,實則是中國海軍編織遠洋監控網絡的關鍵節點。它并非孤軍深入,而是與052D型驅逐艦“桂林”號組成編隊,形成情報收集與戰術制衡的雙重保障。途中,當菲律賓海警船“特蕾莎·馬格巴努阿”號試圖通過無線電驅離中國艦隊時,“桂林”艦立即起飛直-9C反潛直升機實施空中查證,展示出體系化行動的自信與掌控力。
這種應對表明,中國海軍的遠洋存在已從單艦試探升級為系統部署,以“電子偵察+作戰艦艇”的編組模式,構建起兼具情報獲取與戰術威懾的雙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面有件事情,西方媒體沒敢提。因為真正令西方軍事分析機構夜不能寐的,并非一艘偵察船的單刀赴會收集資料,而是中國借此展示的常態化戰略監控能力。“天王星”號背后聯動的是天基衛星、無人機群和陸基監聽站組成的全域監視網絡。這種網絡化能力使解放軍能夠實時掌握印太海域的軍事動態,將傳統上由美軍主導的“后花園”轉變為透明化的戰略空間。當美軍耗費5.326億美元組織19國演練“敏捷作戰部署”時,中國以一艘電偵船的低成本存在,便實現了對演習全過程的穿透性監控。
這種不對稱優勢在實戰環境下將轉化為致命力量——一旦815A型船掌握美軍“宙斯盾”系統或“標準-6”導彈的雷達頻率,戰時即可實施定向干擾或頻率欺騙,令其防御系統陷入“暫時失明”。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中國通過電子偵察船的持續存在,悄然改寫了西太平洋的力量敘事:當美國仍需依靠航母編隊彰顯實力時,中國已憑借“信息主導權”重構了博弈規則。
事實上,美國精心策劃的“護身軍刀”演習,表面上是提升多國協同作戰能力的軍事訓練,實質卻是以軍事實力展示為杠桿,撬動亞太地緣政治格局的戰略布局。通過這場19國參與的“軍事盛會”,美國意圖向東南亞各國傳遞清晰的威懾信號:在西太平洋,美國依然擁有號令盟友、主導安全秩序的能力。
然而,聲勢浩大的陣容背后,參演各國的真實投入程度卻參差不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護航艦艇多為北約國家臨時拼湊,甚至出現F-35B戰機因故障滯留印度的尷尬局面;日本、韓國雖派遣部隊,但兵力規模有限,更多是象征性表態。唯有澳大利亞作為東道主深度參與,開放關鍵軍事設施供美軍測試,并試射新型反艦導彈。這種“形式大于實質”的聯盟協作,暴露了美國試圖以“人海戰術”制造威懾效應的同時,難以掩蓋盟友體系內在的戰略脆弱性。
美國人不是不清楚這些問題,但依舊在推進的一個核心問題,這場軍演,名為“軍演”,但實則是一場對盟友立場的篩選,是一場“服從性測試”。深度參與者,必然成為接下來對華戰略的“先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