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稀土圈又鬧出了笑話。
前腳剛喊出“500億砸出稀土帝國”,后腳就被自家國企打臉。
號稱“自主研發”的稀土純度卡在82%死活上不去。
而中國早把純度做到了99.99%。
印度總愛拿“全球第五大稀土儲量”說事。
可這690萬噸儲量里,70%都和放射性獨居石伴生。
每挖1噸稀土,就得處理3噸“核廢料”,環保成本是中國的4倍。
這些礦大多埋在反對黨控制的邦。
莫迪政府連征地都得求爺爺告奶奶。
去年印度稀土產量僅2900噸,連中國零頭都不夠,還得偷偷把礦石走私到深圳精煉。
印度稀土公司IREL的年報寫得明白。
他們的提純效率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挖礦成本卻是三倍。
班加羅爾實驗室還在用1990年代的設備。
分離純度最高82%。
而中國軍工級產品已達99.999%。
印度鋅業CEO阿倫?米斯拉直言:“缺乏大規模開采技術和基礎設施,商業化供應鏈建設需數年時間”。
印度最近干了件“大義滅親”的事。
單方面撕毀對日13年稀土協議。
直接斷供日本車企。
更諷刺的是,日本人高價買的“印度稀土”,很多都是中國貨倒了一手。
印度海關數據顯示。
2024年豐田通商印度子公司出口日本的1000噸稀土中,60%原料來自中國。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報告直接戳穿真相。
印度根本造不出電動車用的高純度釹鐵硼磁體。
這場“技術換資源”的博弈,最后變成日本花錢給印度交學費。
印度和俄羅斯簽了稀土合作協議,揚言要建試點工廠。
結果半年過去了連設備都沒到位。
俄羅斯原子能公司官員坦言。
“技術整合需要至少3年時間”。
和蒙古合作的三條運輸路線更搞笑。
走西伯利亞鐵路要翻修老舊鐵軌。
經中亞陸路得穿過動蕩地區,空運成本是海運的10倍。
2024年蒙古稀土出口量僅2.3萬噸,97%仍需通過中國鐵路系統運輸。
500噸礦石運到印度,運費比礦石本身還貴,最后還得送回中國精煉。
莫迪政府去年批準的136億人民幣“國家關鍵礦產使命”。
到今年6月連20%的勘探目標都沒完成。
私營企業參與度低得可憐。
因為政府既不給技術支持,又卡著環評審批。
印度鋅業CEO阿倫?米斯拉直言:“監管和技術像兩座大山,把稀土產業壓得喘不過氣”。
印度每年培養5000名材料科學畢業生。
90%都跑去搞IT和金融,留在稀土行業的屈指可數。
反觀中國,2萬多名專業人才扎根稀土研究院,還掌握全球75%的加工專利。
印度稀土協會主席無奈承認:“我們連熟練工人都招不到,更別提突破技術壁壘了?!?/p>
中國在稀土分離提純領域手握2000多項專利。
從礦石到永磁體的全產業鏈成本比印度低60%。
北方稀土收購澳大利亞礦后,直接把產量翻番,還整合了精煉廠。
徹底卡死印度的“中間商”路子。
2024年中國稀土產量27萬噸,占全球69.2%,而印度僅占0.7%。
全球83項稀土國際標準由中國主導,連美國企業生產磁體都得交專利費。
印度想繞過中國供應鏈?
先得重新建立一套標準體系,這比登天還難。
中國包頭稀土研究院實現99.999%軍工級標準,而印度原子能部報告承認其最高純度僅82%。
印度的稀土鬧劇,本質是一場“資源詛咒”的現代演繹。
有礦不等于有產業,砸錢買不來技術,口號喊不出競爭力。
當中國在稀土全產業鏈“降維打擊”時。
印度還在為 82% 的純度焦頭爛額。
這場博弈的終局早已注定:沒有技術沉淀和產業生態,再多的雄心壯志,也不過是泡沫破裂前的狂歡。
別光笑印度,現在全球都在撬稀土墻角。
可中國握 85% 冶煉產能、90% 專利,誰能憑空建起完整鏈?
印度不行,歐美就真能繞過中國?這賬你怎么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