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錢信忠出生于上海寶山的一個普通家庭。這一年正逢辛亥革命,風起云涌。家境雖不算富裕,但父母一直重視對兒子的教育。
少年錢信忠聰穎勤學,家人原本盼望他能安心讀書,謀一條穩定仕途。然而命運無情,父母相繼離世,使他不得不輟學,走上不同尋常的人生道路。
離開書桌后,年紀尚輕的錢信忠在一家米店做學徒。日子雖苦,但他沒有放棄求知的熱情。每日勞作之余,他堅持自學功課。1926年,他考入同濟大學技師學校,主修德文和工藝課程。面對動蕩的時代,他的視野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帝國主義的壓迫與封建勢力的腐朽,讓年輕的錢信忠心中燃起了改變社會的渴望。
大革命失敗的陰霾很快籠罩校園。技師學校被迫解散,錢信忠留在同濟大學繼續學業,并轉入附屬寶隆醫院學習醫學。為何一名青年學徒會選擇學醫?他心中明白,國家多病,救人就是救國。然而歷史的車輪很快將他帶到新的十字路口。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的消息震動全國。同年,國民黨第14軍第10師師長李默庵找上門來,邀請錢信忠擔任師部衛生隊隊長。彼時的錢信忠本希望用醫術服務百姓,但面對民族危機,他也希望能為前線出一份力。于是他走上軍旅之路。但這一步,會將他引向怎樣的選擇?
1932年,李默庵率部開赴鄂豫皖根據地,進攻紅四方面軍。這是一次激烈的圍剿,血與火淹沒了山川。戰火中,錢信忠見到大量傷病員缺醫少藥,也目睹了紅軍對待百姓與俘虜的態度。這讓他心生震動。他開始思考:究竟誰才是在救國救民?
就在那年,他做出了命運的轉折——脫離國民黨部隊,投奔紅軍。時年僅21歲的他,不僅改變了個人的人生,也注定將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連。
進入紅軍后,錢信忠被分配到陂孝北紅軍醫院。他不再是單純治病救人,而是要籌建醫護體系、培養衛生隊伍,讓更多戰士在殘酷戰場上有生的希望。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部隊轉戰川陜。但錢信忠被留在根據地,繼續主持醫療工作。
此后,他擔任紅25軍醫院院長。1934年底,紅25軍踏上長征之路,錢信忠隨軍西征。長征途中,他不僅要應對嚴寒饑餓,更要救治無數因戰斗或疾病倒下的戰士。
1935年秋,紅25軍抵達陜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重振旗鼓。紅25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錢信忠擔任軍團衛生部部長,繼續籌建衛生所與救護站,為抗日戰爭儲備力量。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錢信忠任129師軍醫處長(后稱衛生部長),肩負起整個師的醫療體系建設。他主張從師直屬醫院到旅、團都設立衛生機構,使戰時救治更加迅速及時,極大提高了129師的戰斗持續力。
抗戰中,他又參與組建八路軍野戰衛生部。這些年,他不斷奔波于前線與后方,推動醫護力量發展,讓更多傷員得救,也使紅軍和八路軍的頑強作戰有了后盾。抗戰勝利后,他歷任晉冀魯豫軍區、華北軍區、第二野戰軍衛生部部長等職,活躍在太行山區,指揮戰傷救治與衛生體系建設。
1949年新中國成立,錢信忠任西南軍區衛生部部長。1951年,他赴蘇聯第一醫學院進修,取得副博士學位。回國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次年,他擔任總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長兼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將科研與醫療緊密結合。
1957年,錢信忠被任命為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任內,他主持南方血吸蟲病和海南瘧疾等重大防疫工作,為新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1966年動蕩開始,他一度受到沖擊,但始終堅守信念,沒有退縮。
1973年,錢信忠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此后又出任衛生部部長,官至正部級。他不滿足于制度管理,還關注中醫中藥發展,多次提出保護和創新傳統醫學的建議。即使年逾古稀,他依然奔忙于各地調研。
2009年,錢信忠因病離世,享年9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