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發現,一些便民攤位悄然出現在身邊,給生活帶來了方便,商戶也“收獲頗豐”。
地攤經濟是經濟活力的生動注腳,更是城市“煙火氣”的直接體現,承載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在釋放地攤經濟活力的同時實現有效管理,確保“煙火氣”與“秩序感”并存?青島不少地方因地制宜,靈活通過政策引領、科學規劃、有效管理等方式,力圖尋求二者之間“更優解”。
“小地攤”,給供需雙方帶來“大方便”
最近幾個月,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旭山路、新華路等道路上的“鄰舍集”農產品自產自銷潮汐惠農便民攤點投入試運行。當地農戶在規劃好的位置擺攤售賣自家的瓜果蔬菜,很多居民前來光顧,現場一派熱鬧景象。
西海岸新區一處“鄰舍集”惠農便民攤點。
如何既讓居民在“家門口”買到新鮮蔬菜瓜果,又讓農戶們安心合法地擺攤,還不給環境秩序“添堵”?為解決這一難題,青島西海岸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聯合相關街道商討,決定開展惠農便民攤點試點工作。
自去年9月份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會同長江路街道、珠海街道先后在大旭山路、新華路等路段選取了8處閑置場地,陸續設立了“鄰舍集”惠農便民攤點,可容納130余個攤位。在集市現場,“一人一攤”十分熱鬧,有的賣瓜果,有的賣蔬菜,居民駐足談價選購,執法隊員時刻叮囑攤主自覺遵守秩序,文明規范經營。這些攤位的設置滿足了農產品銷售和市民消費的“雙向需求”,有效疏導、規范了農產品占道經營問題,讓城市“煙火氣”充滿“文明風”。
據介紹,“鄰舍集”的名字來自西海岸新區的一句當地方言“鄰舍己”,形容鄰居之間互相親近、互相包容,也寄予西海岸新區城市管理者、農產品攤販、周邊居民如同鄰居一般相親相愛的美好期待。“鄰舍集”惠農便民攤點的設置堅持“因地制宜、規范有序、公平普惠、惠農便民”的原則,明確設置范圍、時間范圍、準入范圍和場地要求。
在試點探索成熟的基礎上,西海岸新區逐步擴大推廣范圍。截至目前,已在全區范圍內設置了20處“鄰舍集”惠農便民攤點,可滿足300余名商販規范經營,惠及更多周邊居民。
相同的場景也出現在城陽區夏莊街道清暉路社區的潮汐攤點上。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周邊居民有購物需求,自發到清暉路擺攤的攤販人數眾多,這也造成了位于清暉路上的水清花都小區出入口經常擁堵。為了讓買賣雙方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社區和綜合執法部門將攤位引導到社區的一處空閑小廣場上,建立了潮汐攤位,每天下午4點到晚上9點,商戶可以在這里出攤,既解決了堵路問題,又方便了周邊居民購物。在這個過程中,商戶們自發擔任起輪流管理員,督促大家共同打掃好衛生,在撤攤后還一片潔凈于居民。
創新舉措,為地攤經濟“開綠燈”
政策是地攤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為了充分激活城市活力,上海、杭州等不少城市都先行試水,紛紛出臺相關措施,為地攤經濟“開綠燈”。
2023年,上海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設攤治理提升城市“煙火氣”工作方案》,從過去對地攤的嚴格管控,轉向科學引導與規范管理,旨在平衡市容環境與城市“煙火氣”,讓地攤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的有益補充。杭州也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地攤經濟松綁,將群眾訴求、商販生計和城市管理融為一體,聯動多方主體,引導流動攤販入點經營,打造出多個特色夜市,成為市民夜間休閑的熱門去處。
位于市北區遼寧路的一處潮汐市集。賈臻 攝
青島的多個區市也在政策上進行探索,為地攤經濟賦能。今年4月份,城陽區發布惠商促消費“九支持”舉措,以惠商、便民、秩序“三贏”為切入點,聚焦特色商業街區經營業戶廣告招牌、商業宣傳和外擺經營需求等9類宣傳經營情形,通過放寬政策限制、強化主動服務,在19個商圈和特色街區支持沿街空置網點設置招租廣告200余塊,支持大型商業綜合體開展外擺經營活動100余次,規范商業海報張貼500余張,進一步激發特色街區商業活力。
得益于惠商促消費“九支持”舉措,位于城陽區正陽路核心商圈、占地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入駐商戶超過700余家的水悅城,正成為年輕人聚集地及網紅打卡地。
合理規劃的外擺攤位,讓城陽水悅城以及周邊商圈聚起了更旺人氣。賈臻 攝
要吸引年輕人聚集,個性化店招必不可少。在水悅城內,包括水療館、電影院、酒吧、餐飲店等一系列店招的個性化設計便充分利用了政策紅利,極大提高了店鋪辨識度,提升了客人的進店率。
而對于很多商戶所擔心的外擺經營審批手續是否會過于繁瑣的問題,“九支持”舉措更是明確,在自有場地的紅線范圍內,只要不影響人員通行和市容市貌,向轄區街道和執法中隊報備后,就可以開展外擺經營。
現在,水悅城和其周邊已經成為“城陽不夜城”的典型代表,越來越多的人流在外擺攤位上匯聚起城市“煙火氣”,也為當地經濟帶來了活力。“惠商促消費‘九支持’舉措推行以來,大大提升了水悅城街區的招商率,已有近30家新商鋪進駐,街區滿鋪率已達到96%,增加就業崗位200余個。”水悅城商業運營代表徐瑤琳說。
“我們在年初全面改造升級后,剛好遇上了‘九支持’舉措,店鋪增設了外擺攤位,拓展了經營空間,擺放商業海報,引流效果明顯,收入比之前增加約30%。”餐飲企業“有位蝦匠的小館”負責人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
有效管理,讓地攤經營“有章可循”
地攤經濟的繁榮,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也是民生溫度的體現。
業內專家認為,小小地攤考驗的是城市治理的大命題,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要發展好地攤經濟,必須要科學規劃、規范管理,讓地攤經濟在有序中釋放活力,在創新中實現升級。
科學規劃是地攤經濟有序發展的基礎。城陽區制發了《城陽區便民市場申報流程》,指導街道因地制宜利用小廣場、邊角地、空閑地等設置農副產品銷售點、早夜市、潮汐攤位36處,引導2000余戶占路商販入市經營,為周邊10萬戶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既實現了“社區增收、商販入市、降低投訴”,又保障了商販生計和群眾生活。
為了進一步規范管理,城陽區聯合社區、物業創新建立“惠商暖心一米線”機制,在貴爵公寓商業街、康城路便民市場等6處區域施劃“一米線”2400余米,與600家商戶逐戶簽訂《外擺經營告知書》,明確“線內規范擺、線外暢通行”的管理標準,既幫助商戶規范經營,又保障市民出行便利,實現商戶經營與城市管理的雙贏。
城陽區在康城路便民市場等區域施劃“一米線”,明確“線內規范擺、線外暢通行”管理標準。
為進一步釋放執法溫度,城陽區還推行柔性執法優化營商環境,制發《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2.0版)》,涉及不予處罰事項由98項增至142項,對經營業戶占路經營、跨門經營等輕違不罰242起、免罰11.7萬元。
記者點評
力度與溫度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地攤經濟正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不僅是小商小販的生計所系,更是城市活力與“煙火氣”的生動體現。
地攤經濟門檻低、成本小,提供了不少創業與就業機會。琳瑯滿目的地攤商品,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方便了居民日常消費,滿足了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不過,若管理不善,地攤經濟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占道經營,影響居民正常出行;經營活動產生的垃圾,若不及時清理,容易破壞城市的環境衛生。
一邊是城市“煙火氣”,一邊是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更優解,考驗著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水平,也衡量著城市的包容與溫度。
地攤經濟要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城市管理者下足“繡花功夫”。一方面,要科學規劃,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人流量等條件,合理設置地攤經營區域,同時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如水電供應、垃圾處理設施等,為地攤經濟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對攤販的經營時間、經營范圍、商品質量、環境衛生等進行嚴格要求,并加強日常巡查,確保制度落實到位。
對于地攤經濟,應從單純管理向“服務與管理并重”轉變,積極傾聽意見建議,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精準改善民生、促進發展,讓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