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縣有序引導單一功能國土空間向集約化綠色生態空間發展,因地制宜優化功能布局,優化科技賦能創新生態風險監測新水平,盤活存量用地促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護航綠色發展,完善空間布局,提升生態、安全和數字化等新型基礎設施配置水平,有序引導單一功能產業園區向產城融合的產業社區轉變,提升國土空間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空間整體價值。
優化科技賦能,以有序管理護航無限創新
實現“隱患點+風險區”監測覆蓋,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監測水平。開展地災應急處置36起,351國道崩塌成功避險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全縣連續10年無一人因地質災害傷亡。印發《宣恩縣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出動800余人次,對全縣納入“四位一體”的隱患點多頻次巡查。新增2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實施宣恩縣“北斗+5G”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試點項目,全州唯一。
強化“監測點+保護區”智能監控,不斷提升生態承載力。投入資金15萬元,建成國控站點電子圍欄系統,對樂坪橋水質自動監測站點上游和下游增加7個監控系統,依托40倍高空球機、人臉識別攝像機、聲光警戒槍球等設備,掛載高空瞭望視頻,實現對監測站點“智能發現—智能預警—實時監控—抓拍取證”閉環管理。
盤活存量用地,以有限資源支撐無限發展
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圍繞“仙山貢水旅游區”建設,謀劃打造“浪漫溫泉城”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試點工程,將“土地+礦產+森林”等多種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組合“資產包”出讓價值達1.6億元。
實施工業用地“先租后讓”。宣恩縣城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完成地熱鉆井2500米,抽水試驗溫度46℃。深入推進“工業用地‘先租后讓’”省級改革試點,實施“工業用地‘先租后讓’”供地5宗,節約前期拿地成本524萬元。“工業用地‘先租后讓’”入選省級改革試點,
創新空間復合開發模式。發布興隆大道墨達樓片區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掛牌出讓公告,將創新實施“地上抬升+地面交通+地下連通”三級空間復合開發模式,該模式使空間利用率提升300%,整個項目建成后,將新增非遺工坊、文創商鋪等200個特色空間,預計帶動文旅綜合收入5000萬元。
堅持生態優先,以有度開發護航綠色發展
強修復,讓“復綠”更“富綠”。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全面開展項目區內集體土地資源底數摸底工作,盤活潛在的土地資源。引進宣恩仙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實施主體,投資376萬元,建成200余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奮力推動耕地流出整改,全年找回流失耕地0.45萬畝。投入資金95.03萬元,完成6家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治理面積154.67畝。2024年完成義務植樹71.83萬余株,依托湖北省恩施州清江流域支流溇水河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石漠化治理項目,開展退化林修復4萬畝。椒園鎮椒園社區、黃坪村、水田壩村、慶陽壩村、鑼圈巖村5 個行政村(社區)入選全省 2024年和美鄉村示范片建設試點。
強產業,讓“綠葉”變“綠業”。宣恩堅持“景城一體” 戰略,從貢水河濕地公園到興隆老街改造,從4A景區創建到5A謀劃,10余年持續投入,終成“中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縣”,2024 年旅游收入達 53.49 億元,旅游增加值占 GDP 超 30%。出臺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24條措施,2024年,全縣干茶產量2萬噸,綜合產值50億元,同比增長11.1%,帶動10萬余名茶農增收致富。采取“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專家+產品研發+市場”模式,健全白柚生產鏈,建成3條初加工和4條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雙柚汁、蜂蜜柚子茶、柚子酒等系列產品,全縣白柚產業年產值達4.5億元,帶動1.2萬農戶發家致富。
來源:恩施州生態環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