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一枚高超音速導彈墜落到了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機場玻璃碎裂、航班停運,單日經濟損失超2.3億美元。襲擊的背后,是來自也門胡塞武裝的遠程打擊。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東局勢新的拐點。
與此同時,波斯灣上傳來一個令人揪心的信號:伊朗革命衛隊正在快艇上裝載水雷,疑似準備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而面對這一連串危機,中方在7月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說出了一句能夠穩定局勢的“公道話”。
這場突如其來的“連鎖反應”,讓原本看似趨緩的中東戰火再次升溫。胡塞武裝、伊朗、以色列、美國,以及逐漸被拉入旋渦的中國,正在一場跨越上千公里的地緣博弈中展開較量。
那么,胡塞武裝為何突然出手?伊朗是否真的準備封鎖海峽?以色列又為何將希望寄托于中國?中方的回應又釋放出哪些耐人尋味的信號?
7月1日深夜,特拉維夫機場突遭襲擊的消息傳出,立即引爆全球媒體。來自胡塞武裝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彈道導彈精準命中跑道,造成機場全面停擺。37架航班緊急取消,數千名旅客滯留候機樓。胡塞武裝發言人隨后高調宣布,這是對以色列持續空襲加沙的“正義回應”。
胡塞武裝的公開宣示毫不含糊,他們強調將繼續支持巴勒斯坦,反對所謂“種族滅絕式的空襲”。他們的表態直指核心:戰爭不結束,打擊不會停。這一次,他們不僅做到了“說到”,更做到了“打到”。
以色列首都核心地帶遭到攻擊,不只是以色列坐不住了,美國也表達了嚴重關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赫卡比建議,動用B-2轟炸機對胡塞目標進行定點清除,甚至點名特朗普政府應當“果斷出手”。
胡塞武裝的行為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早有預謀。自2023年底以色列對加沙展開全面攻擊以來,胡塞就宣布與巴勒斯坦“站在一起”,并將反以行動稱為“抵抗壓迫”。早期的象征性打擊,如今演變為高精度遠程導彈襲擊。這說明胡塞的軍事能力已大幅提升,背后顯然有更強大的技術支持。
為了回擊,過去數月內,以色列多次對胡塞據點展開空襲,試圖摧毀港口、電廠、機場等關鍵設施。盡管戰機頻頻出動,但胡塞導彈工廠依然運轉如常,高超音速武器照樣飛來。也就是說,以色列的“空中打擊”并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與此同時,伊朗的動作也讓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據美方情報機構透露,伊朗軍方在6月份已在波斯灣的艦艇上秘密裝載M-08型智能水雷。這種水雷可在海底潛伏120天,一旦部署在霍爾木茲海峽,其戰術威懾力將不可小覷。
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石油運輸的“生命線”,每天有2100萬桶原油從這里通過,占全球供應的21%。一旦被封鎖,將直接導致全球油價飆升至150美元/桶,引發全球性通脹與供應鏈混亂。
伊朗此舉顯然不是毫無預警的“即興操作”,而是對美以軍事威脅的強硬回應。自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實施首次導彈打擊以來,兩國關系急劇惡化。伊朗釋放的信號非常明確:若繼續挑釁,霍爾木茲即刻關閉。
事實上,伊朗議會早在6月22日就投票通過了“封鎖霍爾木茲”的動議,只是最終決定權交由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審議。這一設計既展現了伊朗的決心,又為未來“留有余地”。很顯然,德黑蘭正在實施一套“邊緣政策”,隨時可能引爆一場能源地震。
與此同時,以色列方面卻將希望寄托于中國。7月1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公開表示,中國是唯一能讓伊朗“收手”的國家。她強調,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只要中國不買,伊朗經濟就撐不下去”。
這一番話迅速在國際輿論中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綁架式外交”,也有人質疑其現實可行性。從數據看,2024年中伊石油貿易額達到283億美元,占伊朗原油出口的48%。
但經濟影響力并不等于戰略控制力,伊朗軍事與核決策從未受外部國家操控。將中國拉進中東沖突的棋局,顯然是以色列一廂情愿的算盤。
面對這種“借力打人”的言辭,中方回應冷靜且堅定。7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東沖突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中國始終主張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爭端。她指出,中方希望各方回到政治軌道,推動中東實現真正和平與穩定。
這番話既沒有站隊,也沒有回避,傳達出中國堅定的中立立場。在多邊博弈的復雜局勢中,唯有堅持和平、推動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以色列宣布同意停火協議的當天,加沙卻仍遭空襲。據巴勒斯坦通訊社報道,空襲造成至少51人死亡,其中包括等待領取人道援助的婦女和兒童。簽而不行的“停火協議”,讓和平變成諷刺的背影。
7月1日當天,幾十名以色列民眾聚集在總理辦公室前,要求政府盡快達成停火協議,釋放被扣押人員。其中不少是人質家屬,他們高舉親人的照片,在烈日下默默抗議,情緒悲憤而無助。
加沙城的另一端,一位名叫哈立德的巴勒斯坦父親在廢墟中撿起染血的校服,淚流滿面。他的三個孩子在一場空襲中喪生,校服成了他唯一的“紀念品”。這些真實的畫面,透著戰爭的殘酷,也令人不忍直視。
伊朗方面的態度也逐漸明朗。其總統在6月底批準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并提出除非核設施安全得到保障,否則將全面中止核查與匯報。這一強烈信號表明,伊核問題正在加劇國際社會的擔憂,并可能引發新一輪核競賽。
中國對此也早有準備。中國駐伊朗大使館已在6月底連續發布安全預警,提醒中國公民暫勿前往伊朗,并協助協調出境通道。這些舉措不僅是對公民安全的重視,也折射出中方對局勢的清醒判斷:中東戰火遠未結束,變數仍在醞釀。
胡塞武裝方面,也并未打算“收手”。他們表示,當前的導彈襲擊只是初步警告,下一步將實施“飽和攻擊”,全覆蓋打擊以色列境內城市。“巴勒斯坦-2”導彈射程達1800公里,精度誤差小于10米,已具備威懾級別的打擊能力。
以色列的“箭”系列防空系統雖已全面啟用,但面對高超音速導彈的突破,效果有限。從攔截畫面來看,不少攔截發生在高空,但導彈仍能擊中目標,說明胡塞所用武器具備分導能力,難以徹底攔截。
特朗普方面也在此事中頻頻表態。他一方面聲稱以色列已接受60天停火協議,另一方面又支持出動B-2轟炸機對胡塞實施打擊。這種前后不一的態度,讓人難以判斷其真正立場。
美國對以色列的軍援仍在繼續。最新一輪武器援助金額高達5.1億美元,涵蓋精準制導彈藥等先進裝備。這意味著,以色列可能正在為下一輪軍事行動做準備,而胡塞的襲擊也可能只是“前奏”。
伊朗則釋放出更強硬的信號。其高層表示,先前對以色列的打擊僅動用了“5%的軍事力量”,若局勢繼續惡化,他們將不再克制。這句話背后隱藏的是一個信號:風暴遠未結束,或許才剛剛開始。
目前,以色列在北有黎巴嫩真主黨,南有哈馬斯,東有敘利亞民兵,西有胡塞武裝的遠程打擊。僅防空系統的單日運營成本就超過1.2億美元。以色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防御壓力,也難怪會向中國“喊話求助”。
中方則依舊堅持自己的戰略定力。面對以色列要求其“切斷伊朗石油命脈”的呼聲,中國沒有接招。毛寧表示,伊核問題應通過政治外交方式解決,呼吁各方“相向而行”。中方的立場不搖不動:不站隊、不火上澆油,只推動和平。
簡而言之,中東這團火,看似遠在天邊,卻早已燒到了世界經濟系統的邊緣。中國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表態,都是對和平努力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種堅守與理性,讓中方在這場喧囂中顯得尤為沉穩。
戰爭的硝煙還未消散,但和平的希望從未熄滅。中東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不做攪局者,要做穩定器。
信息來源:
[1]胡塞武裝稱使用高超音速導彈襲擊以色列機場 央視新聞
[2]美方放消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伊朗在波斯灣秘密裝載水雷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