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拖了三年多,西方不少人也越來越疑惑:這俄羅斯到底有多少彈藥?怎么就打不完?北約幾十國聯手都快撐不住了,俄羅斯卻愣是一副底氣十足的樣子。
有些外國網友甚至調侃:俄軍的彈藥庫是不是連著地心?咋就永遠掏不空?
一時間,各種“神秘大國暗中支援”“軍火走私網絡”之類的陰謀論又冒了出來。
2022年剛開戰那會兒,西方主流分析都說“俄羅斯家底撐不過半年”。三年多過去了,俄軍彈藥依然像開了掛。
從巴赫穆特到阿夫迪夫卡,每次關鍵戰役,俄軍都是重炮連天,導彈覆蓋。尤其去年阿夫迪夫卡一役,烏軍被俄軍連番轟炸,最后實在扛不住,丟下防線撤了。
為什么俄羅斯彈藥永遠用不完?說到底,靠的有三條:自家底子厚、自己能造、外頭有人幫襯。
蘇聯老底厚,軍工沒垮過
俄烏沖突打到今天,最讓西方焦慮的,其實是“俄羅斯的彈藥產能”。這個產能是什么?就是能不能自己造,能造多少。
蘇聯那一套工業體系,俄羅斯全盤繼承了70%,特別是軍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解體,經濟一度崩了,但軍工廠卻一直沒關門。幾十年下來,哪怕經濟不好,軍工體系“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人口1.4億,產業工人多,能搞大規模生產,成本比西歐低一大截。
你看2023年初,俄羅斯最大的國防工業公司羅斯泰克直接宣布:炮彈產量已經翻了幾倍。烏拉爾和伏爾加河流域那些軍工廠,三班倒、24小時不停地造。按照俄羅斯工業部的目標,到2025年,僅僅常規炮彈年產能能達到300萬枚以上,比法國、德國、英國這些歐洲大國加一塊還多幾倍。
不僅如此,蘇聯時代留下的庫存也是個天文數字。俄聯邦繼承的光炮彈原料就有50多萬噸,這還沒算老彈藥翻新和回收利用。炮彈本身結構不復雜,只要底火和藥劑能換新,很多“老彈”都能翻修再上戰場。加上俄羅斯“自己能煉鋼、自己能生產藥劑、自己能組裝”,這就像家里有個不斷往外出糧的磨坊,餓不著。
外部援助,伊朗、朝鮮各有貢獻
外界總是傳說“神秘大國在背后撐腰”,其實這“神秘”也沒多神秘。誰幫忙,怎么幫,基本都擺在臺面上。
伊朗是公開站隊。早在2022年下半年,美國情報就爆料“伊朗向俄羅斯提供自殺式無人機”。當時很多人還不信,后來烏克蘭戰場撿到“沙赫德-136”的殘骸,才發現原來真有其事。這種無人機個頭不大,造價低,裝上炸藥就是個會飛的“炸彈”。后來伊朗甚至直接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幫助建廠,到2025年,俄羅斯計劃一年自產6000架無人機,全是伊朗那一套技術。
再說朝鮮。其實朝鮮以前和蘇聯關系就不錯。2022年,美國那邊就懷疑“俄羅斯從朝鮮進口炮彈和火箭彈”,到了2024年,韓國直接公布:自2023年8月以來,朝鮮用6700個集裝箱,給俄羅斯送了300多萬發152毫米炮彈、50萬發122毫米火箭彈。
朝鮮圖什么?說白了就是“彈藥換糧食、換燃料、換技術”。俄羅斯這邊缺啥,他們就拿啥換。
有些西方分析還注意到,“朝鮮炮彈炸不了的概率高達25%”,可對俄羅斯來說,“有彈藥比沒彈藥強”。實戰里,俄羅斯照樣拿這些炮彈用。
中俄關系,幫忙但有分寸
說到中國,西方有些報道總喜歡拿“中俄軍事同盟”說事兒。實際我們沒直接給俄羅斯提供過致命性武器。可中國出口給俄羅斯的機床、電子元件、火藥等,確實有不少最后流入了軍工廠。比如2025年烏克蘭情報披露,俄羅斯80%的無人機零部件都能追蹤到中國廠商,但這些零件都是“雙用途”——既能用在民用,也能用在軍工。
中國和俄羅斯還在能源上合作——中國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煤炭,這等于變相幫俄羅斯回血。
故事講到這,咱得看看另一頭的烏克蘭和西方。這三年多,烏克蘭的彈藥消耗有多快?
2023年巴赫穆特一役,俄軍一天打出4萬發炮彈,烏軍“少了也得幾千發撐場子”。到2025年,烏軍每天平均消耗彈藥已經接近6000發。可惜,西方承諾給的炮彈“說的多、送的少”,北約100萬發承諾,到期只到位一半。
為啥西方這么難?歐洲本地的軍火生產線,疫情后普遍裁員、減產,很多零部件還得靠外包。美國更關注精確制導彈藥,高耗量的傳統炮彈生產線年久失修。
直到俄烏打急眼了,美國才說要加速月產10萬發155毫米炮彈,德國萊茵金屬也宣稱2025年要產70萬發。但“工廠剛起步、人才難招、原料又漲價”,真正批量上來還得兩三年。
烏克蘭人力、經濟消耗更別提了。打到2025年,烏克蘭傷亡估算超50萬,經濟縮水30%以上,財政基本靠西方貸款“接濟”。很多前線士兵,裝備缺口越來越大。阿夫迪夫卡失守,彈藥短缺是直接原因。北約一邊催著供彈,一邊又擔心自己家后院失火——尤其2024年底以巴沖突升級后,美國軍援分流,歐洲更是“左支右絀”。
回頭看,俄羅斯彈藥用不完的“底氣”,既有家底厚,也有外援。
前蘇聯留下的“寶庫”還沒掏完。2022年后,俄羅斯大規模清查、翻修老庫存。俄羅斯軍工廠配套“舊彈藥翻新線”,把老彈藥搗騰一遍又能再用幾年。
自己會造,產業鏈本地化率高。軍工廠從鋼材、藥劑、火藥、外殼到組裝全能搞定,材料進口缺一半,生產線還能跑一半。
外援“雪中送炭”。伊朗、朝鮮扮演了特殊角色,一個主攻無人機、一個主攻彈藥,“有啥給啥”。中國則屬于“技術和材料”隱形幫忙,但“紅線不踩”。
俄羅斯軍隊習慣于消耗戰。幾十年作戰經驗,炮兵是主力,彈藥用量大,但指揮體系習慣“量大優先”,哪怕朝鮮炮彈有瑕疵也能用。
對外制裁壓力反成動力。西方制裁促使俄羅斯國內“自產自救”,技術國產化進程大大加速,逆向工程能力驚人。新一批“伊斯坎德爾”、“匕首”導彈,基本都能自主生產。
對于俄羅斯背后的外援,西方開始“多管齊下”。一方面加大對伊朗、朝鮮的制裁和技術封鎖,想讓他們“斷供”;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外交渠道,勸中國“少出口軍民兩用技術”。但就目前局勢看,效果有限。
烏克蘭也在自救,比如嘗試自己搞“無人機工廠”、小批量自制火炮。但和俄羅斯的規模、技術相比,差距還是明顯。只要彈藥消耗維持高位,西方援助跟不上,烏克蘭“硬扛”下去壓力極大。
這仗要怎么收場?現在誰都說不準,但可以確定三個關鍵詞——消耗、升級、拉鋸。
消耗:俄羅斯靠彈藥優勢“消耗”烏克蘭,烏克蘭靠西方高精度武器“消耗”俄軍。誰先“挺不住”,誰就會主動尋求和談。
升級:無人機、電子戰、高精度火箭,這兩年已經成了主角。小型無人機、遠程精確打擊武器越來越多,比拼的不僅是彈藥,還有誰能玩轉科技。
拉鋸:沒人愿意輕易停火。俄羅斯想靠彈藥堆出勝利,烏克蘭靠西方支援堅持。最后可能拖成“持久戰”,雙方都難以決出勝負。
從整個國際格局看,俄羅斯、伊朗、朝鮮算是“新軸心小圈子”,彼此抱團取暖。西方則是想盡辦法縮短戰爭時間,降低自身損耗。
老百姓最苦,戰爭最無情。三年多下來,無論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普通人都在忍受痛苦。有人離鄉,有人失去親人,有人家園破碎。就算炮彈再多,也擋不住人心思定、思安的愿望。
最后的感嘆:
這場俄烏沖突還看不到盡頭。誰也不是“超人”,誰都不可能永遠獨善其身。戰爭里沒有贏家。希望這一切能早點收場,別讓更多家庭破碎。歷史往前推一步,大家終歸是要坐下來談的。
參考文獻:
俄羅斯國防工業數據與羅斯泰克官方聲明,2023-2025年
[美媒關于伊朗無人機援俄的追蹤報道,2022-2025年,《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