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能真正改變命的機會不多。有時候,碰上個好機會,可能比光埋頭苦干更有用。這話我是有切身體會的。
我生在湖南農村一個普通人家,爹媽都是種地的。家里有我們兄妹五個。這五個里面,就我和二哥后來有了份穩定的公家工作。就算現在,能端上“鐵飯碗”也是很多人的念想。我二哥是我們村頭一個大學生。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大學生可金貴了,不像現在滿大街都是。那時候考上大學,不光后半輩子有著落,是真能翻身,給家里爭光。二哥大學畢了業,分到省里的地質局上班,退休的時候都是廳級干部了。
我上高中那會兒,有幾門課特別跟不上,第一年高考沒考上。心里不服氣,又復讀了一年,結果還是沒考上。仔細想想之后,我選了去當兵。
等我入伍的時候,部隊提干的規矩變了。兵不能直接提干了,得先去部隊的院校學習才行。就算有名額,提干也特別難。
到了部隊,連隊推薦我去參加了一次軍校招生考試。可惜成績不行,沒考上。因為我寫東西還行,在軍報上登過幾篇文章,后來就被調到團里的政治處干活了。
1986年春節,我跟著部隊首長去干休所看望老同志。沒想到這一去,讓我認識了一位老鄉首長。這次碰面,把我后面的路給改了。
干休所是給部隊離休退休的老干部休養的地方。那時候我們所剛成立不久,里面住著三十多位老同志。他們大多都打過仗,給國家出過力。我去主要是采訪、拍照,回來整理材料寫稿子。
采訪一位首長的時候,他聽我說話口音,知道我們是老鄉。再一聊,還是同一個地方的。這位劉老首長人很和氣,一點架子都沒有,加上是老鄉,感覺更親近了。劉老十六歲就當兵了,還特意拿出他當年參軍時的照片給我看。他告訴我,照片上的戰友,好多都犧牲在戰場上了。想起那些事,劉老眼淚就下來了。他自己身上也有不少傷,還有兩塊彈片沒取出來。
劉老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可惜兩個兒子都犧牲在前線了。他閨女是軍醫,在我們軍區醫院工作。聽完劉老講這些,我心里頭很不是滋味。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兵的不容易和那份無私的心,心里很敬佩。
采訪完劉老,正好到吃飯點了。劉老留我吃了頓飯,我陪他喝了幾杯。這次之后,我給劉老留下了印象。后來每次去干休所,我都會去看看他。再后來,我聽說劉老胃不太好,就特意讓家里從老家給他寄了一袋小米。想著他離開家鄉這么多年,肯定想念家鄉的味道。從那以后,我每年都會從老家寄點特產給劉老。
1988年,我得到了一個保送軍校上學的機會。當王主任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時,我簡直不敢相信,心里又高興又意外。后來王主任問起我和劉老的關系,我這才明白,是劉老在背后幫了我一把。
軍校畢業后,我回到了原來的部隊,后來干到副團轉業。劉老的這份情,我一直記在心里。就算轉業了,我每年也會抽空去看望他。
我副團轉業后,分到了檢察院工作。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我也退休了。兒子工作不錯,我和老伴在城里過點清閑日子,挺舒心的。
回頭想想,這一路走過來,我在工作上還算順利。這除了運氣好碰到機會,也離不開自己付出的努力。
人生沒有一直順風順水的。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很多人喜歡抱怨,可抱怨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沒勁頭。我們要做的,是去適應環境,不停地學本事,長能耐。年輕人也是一樣。這樣等機會真來了,你才接得住,干得成。要是自己沒點真本事,機會就算送到眼前,你也拿不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