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5.76萬億,鐵路這么賺錢為啥還能欠這么多?”
每天1.4萬列火車,超1200萬名游客,動輒幾百塊的高鐵價格,無論任誰來看,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巨大生意。
可誰能想到,直到2021年時,中國鐵路欠下的外債居然足足有5.76萬億!
那么這些欠款到底從何而來?如今5年時間過去欠款變少了嗎?
鐵路的債務故事,得從幾十年前說起。上世紀90年代之前,鐵路建設完全靠國家財政撥款,資金來源單一,被政府直接“全部支出”。
但隨著中國經濟騰飛,人口流動和貨物運輸需求激增,鐵路網必須快速擴張,單靠財政撥款遠遠不夠,于是國家也只能開始讓鐵路部門通過貸款融資來填補資金缺口。
從那時起,鐵路建設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債務也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
到1994年,鐵路系統已經出現35.4億元的年度運營虧損,暴露了這種融資模式的巨大風險。鐵路是個需要巨額資金、長期投入的超級工程。
光是修建一公里普通鐵路需要大約5000萬元,相當于一個小城市的樓盤開發成本,而高鐵的造價更夸張,每公里超過1億元。
除此之外,鋪設鐵軌每米成本就高達4000元,100公里線路的鐵軌采購就得花掉4億元。這還不算征地拆遷的費用,這部分開支通常占到總成本的10%到30%。
征地拆遷涉及無數居民和企業,補償費用和協調成本高得讓人咋舌。更別提隧道、橋梁、車站建設,以及人工、設備、維護等一系列開支,這些都讓鐵路建設的賬單像天文數字一樣不斷攀升。
也正因如此,直到2021年時,鐵路債務就已經達到了5.76萬億元,這個數字比當年北京市的GDP還要高出1.5倍。人們不禁要問,這么多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答案很簡單,大部分都變成了遍布全國的鐵路網。截至2024年,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已經達到16.2萬公里,其中高鐵線路超過4.8萬公里,覆蓋了9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
這些線路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國家戰略的基石。京滬高鐵、川藏鐵路、沿江高鐵,這些工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交通版圖,也拉動了鋼鐵、水泥、能源等產業的巨大需求。
鐵路建設從來不是為了短期盈利,而是為了長期的國家利益。這筆債務的本質,是國家在為未來的經濟活力和區域發展提前“買單”。
2024年,國鐵集團的營收達到1.28萬億元,凈利潤創下38.8億元的歷史新高。相比2021年的555億元巨額虧損,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進步。
負債方面,2022年曾一度突破6萬億元大關,但到2024年,負債率已經從66.81%降至63.52%。雖然總債務仍在高位,但資產規模也在同步增長,達到8.99萬億元。
換句話說,鐵路的“家底”更厚實了,債務的相對壓力正在減輕。
更重要的是,鐵路的運營效率在顯著提升。2024年,全國鐵路運送旅客43.1億人次,客運收入恢復到2019年的108%。
貨運表現更為亮眼,年度貨運量達到39.9億噸,連續八年增長。
盡管疫情期間,客運量曾暴跌39.4%,但貨運量逆勢增長4.1%,中歐班列開行量更是激增50%。這些數據表明,鐵路系統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即便有如此龐大的客流量和貨運規模,鐵路為何還是賺不到大錢?
答案藏在票價里,中國的鐵路票價遠低于國際水平。以廣州到杭州的高鐵為例,1427公里的行程,二等座票價僅841元,平均每公里0.58元。
這價格幾乎和坐公交差不多,遠低于韓國高鐵的0.78元/公里和美國高鐵的1.69元/公里。低票價的背后,是國家對鐵路公益屬性的堅持。
鐵路的首要目標不是賺取暴利,而是讓更多人能坐得起、用得上。
京滬高鐵雖然是盈利標桿,單公里年收益高達1360萬元,但全國大部分線路,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鐵路,收入遠不足以覆蓋成本。
比如,連接湖南懷化和重慶梅江的7272次列車,全程178公里,票價僅7元,專門服務沿線的低收入群體。這種票價設置幾乎是“賠本賺吆喝”,但它讓偏遠地區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
過去,客運和貨運共用線路,客運列車優先,導致貨運效率低下。如今,高鐵分擔了大部分客運任務,釋放出大量舊線路用于貨運,貨運能力大幅提升。
2024年,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3.1%,成為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柱。同時,鐵路部門也在通過多元化經營彌補虧損,比如車站商業開發、廣告傳媒、物流服務等。
京滬高鐵的非運輸收入占比已超過30%,成為行業模板。此外,鐵路還通過資產證券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會資本。
京滬高鐵上市后累計融資314億元,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了超過千億元的社會資金。這些市場化手段有效降低了有息債務占比,從66%降至61%。
按照當前趨勢,2026年鐵路負債率有望進一步降至63%以下,回到2013年的水平。
可盡管背負巨額債務,鐵路建設卻從未停下腳步。2025年前五個月,鐵路投資高達2421億元,其中六成以上用于沿江高鐵、西渝高鐵等戰略性項目。
這些項目不僅是為了增加線路長度,更是為了完善鐵路網的整體協同性。鐵路網的擴張從過去的“鋪新路”轉向了“織密網、補短板”。
比如,西渝高鐵穿越秦巴山區,改善了偏遠地區的交通條件;中歐班列年開行量突破2萬列,連接起歐亞大陸的經濟紐帶。這些工程的意義,遠超賬面上的收入和支出。
鐵路的社會價值,遠比它的財務報表更引人注目。在偏遠地區,鐵路是連接城鄉的生命線。
7272次列車為沿線農民提供了便捷的運輸渠道,他們可以將蔬菜運到城市銷售,每天賺取約200元的收入。
鐵路還特意拆除部分座位,方便農民放置貨物,甚至允許先上車后補票。這些細微的服務,體現了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懷。
旅游經濟也因鐵路而蓬勃發展。西安至漢中的“花海高鐵”在油菜花季期間,每8分鐘一班車,70分鐘即可通達,極大方便了游客的春游需求。
這些服務不僅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激活了區域經濟活力。
鐵路的債務,看似是個沉重的包袱,實則是國家對未來的戰略投資。每一公里高鐵的建設,都伴隨著鋼材、水泥、能源等產業的聯動發展。
研究顯示,每投入1億元高鐵建設,可帶動約2.3億元的GDP增長。這種經濟拉動效應,讓鐵路的“虧本”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即便背負巨債,鐵路依然在擴展,因為它承載的不僅是運輸任務,更是區域均衡、民生改善和國家崛起的宏大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