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姚穎/著,978-7-5760-5802-4,68.00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解鎖語言密碼,繪就成長藍圖;十五年深耕,跨越山海的教育實踐,用繪本為兒童架起通往世界的橋梁。
國家課題支撐,學術價值與實踐深度兼具
《繪本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一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課題的研究成果,歷時15年的中國本土繪本閱讀與教學實踐探索,累計6年的田野調查,4次大規模數據測試,調查超1500人次,首次系統呈現了繪本教學對5-9歲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機制。
跨學科融合,引領繪本教育新范式
突破傳統語文教學框架,整合美術、心理、跨文化教育等多元視角,提出 “四會一本(會閱讀、會學習、會思考、會運用),五育協同”的教育理念, 以及“三套系統19把鑰匙”繪本分析框架,收錄了若干學校繪本教學實踐案例,為教育者呈現從繪本篩選、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的全流程操作指南。
隨書附贈實用繪本教學資源
本書凝聚一線教師、教研員、高校學者三方智慧,附贈繪本書單、繪本教學設計維度表、繪本教學內容框架、繪本教學課例等資源。
繪本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
姚穎 著
978-7-5760-5802-4
68.0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3月
內容簡介
繪本是一種圖文結合的書籍形態,現代意義的繪本更強調圖文閱讀媒介的交互性、閱讀媒介材料與讀者的互動關系。
本專著是姚穎副教授在歷時15年的中國本土繪本閱讀與教學實踐探索、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練的基礎之上,特別是三年來依托國家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書全方位、系統化論述繪本教學與兒童(5-9歲)語言發展的關系問題,以深厚的理論視角、豐富的國際研究與實踐背景,以鮮活的課程教學實踐案例、真實的語言測評數據、典型的學校與師生樣本等,充分闡述了繪本教學在兒童閱讀和語言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
作者簡介
姚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學教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秘書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材綜合研究基地研究員,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修訂組成員。主要從事兒童閱讀與語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相關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專著、主編高校教材10余部,出版各類地方教材、校本教輔材料和普及讀物近60本,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在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目錄
繪本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
研究緣起及背景(節選)
學前兒童教育、早期閱讀研究等領域早已關注到早期閱讀對人的終身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有80%的知識信息都來自閱讀。1996年國際知名兒童語言教育學者瑪麗克萊(Marie Clay)就提出了“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的概念,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早期閱讀對兒童讀寫能力發展的價值,由此在“兒童語言研究與教育實踐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
隨著對兒童語言發展重要性、早期閱讀與語言發展關系等問題的逐步厘清,研究熱點從教育、文學藝術創作和出版等領域,轉移到了兒童閱讀與兒童發展的關鍵議題。兒童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話題,首先對兒童閱讀展開研究的是出版領域。可以說,當代兒童閱讀的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從他們視覺逐步發育、牙牙學語開始,就有機會接觸到形式各異,針對不同階段兒童、不同發展需要的書籍,例如觸摸節、布節、玩具書等。特別是圖文結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現代意義的繪本的誕生,對于兒童的閱讀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歐美、日本等地繪本創作、出版、傳播、運用的廣泛深遠的背景下,我國“繪本的興起是世紀之交中國兒童文學界、出版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掀起了一股“繪本熱”。
“繪本熱”帶來的兒童閱讀熱潮引發了兒童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最初在幼兒園和小學一線教學層面引發了教師們的閱讀指導活動和班級讀書會等形式的實踐探索。這種教學實踐又自下而上激發了學術研究者的極大興趣,其中不乏從事語言教育、文學教育、課程與教學、出版傳播等方向的學者們。
國際上針對繪本本體論、繪本閱讀心理、繪本教育教學的研究到底如何?繪本閱讀與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關系是什么?如何讓自覺性、原生態的繪本教學走向科學化、規范化、有效化的發展道路?我國本土性的研究還相對薄弱,有必要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系統的研究。
繪本與繪本教學研究
繪本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形式,以畫面為載體向兒童傳達信息,具有形象的直觀性、構圖的連續性、畫面的趣味性、整體的傳達性,不僅能夠讓兒童獲得“書”的初步概念,而且能夠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因而被越來越多的兒童、家長所接受。5-9歲兒童處于入學準備期和適應期,這一階段的兒童經歷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兩個跨越期,是其關鍵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包括其閱讀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
第一,對“繪本”概念的研究
繪本,又叫圖畫書(picture book)。“圖畫書,不同于其他任何語言藝術或視覺藝術形式,這種以低齡兒童為讀者對象的書,通過一系列的圖畫,結合較少的文字或完全沒有文字,來傳達信息或講故事。這些書里的圖畫和文字跟其他情境里的圖畫和文字都不同,傳達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在西方學者的影響下,我國學者陳暉、朱自強和彭懿等,分別從繪本的圖文關系、圖畫所構成的視覺映像和歷史人文內涵等角度對繪本的概念進行了闡述。目前在一些權威性兒童文學概論等教材中,對“繪本(圖畫書)”的界定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樣式,是繪畫和語言結合的藝術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文字大都簡短、淺近,”在此基礎上,也有學者從教育學層面進一步闡釋中國繪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提出:“繪本,是以兒童全面發展為本的、具有圖像性(繪)、發展性(會)、啟智性(慧)和綜合實踐性(匯)特點的‘四會一本’的教育資源,以實現兒童會閱讀、會學習、會思考、會運用的育人目標。”
第二,對繪本本體特征的研究
朱自強、方衛平等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學者、教授,從學理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圖畫書的本體特征、圖文關系、歷史人文以及藝術特性。另外還有學者探討繪本中的圖像敘事,如錢淑英、陳璐在圖像上為讀者帶來更為豐富的解讀空間,圖像敘事大多借鑒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包含大量定格的單幅的連續靜態畫面,按故事的發展安排時間、場面、段落以及邏輯順序排列。
第三,對繪本發展歷史的研究
繪本在國內外的發展有各自的脈絡與歷程。劉佳璽對兒童圖畫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較為具體的闡釋,分別介紹了歐美、日本、中國臺灣以及大陸地區的圖畫書發展歷程。吳雯莉指出圖畫書起源于西方,于20世紀20年代引入中國,并以此為起點分三個時期對圖畫書在中國兒童文學及兒童讀物中功能的演變和發展進行了分析。陳世明將圖畫書的發展歷程分為以兒童為本位的創作萌芽與探索階段、以想象和個性化為本的發展階段、多姿多彩的創作高峰階段,并提出應構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圖畫書創作的良性工程。
第四,對繪本教育價值的理論研究
國內學者陳暉、王林、祝士媛等,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繪本對兒童發展的潛在價值與意義。周兢在《造就成功閱讀者的培養目標——美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目標評析》一文中寫到,美國制定的教育目標更多偏重口頭語言的豐富流暢,因此,他們提高了繪本閱讀與自創的教育地位,旨在讓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魅力、了解語言的構成,提升口語的能力。王蕾則認為,圖畫書閱讀對促進兒童語言中樞的成熟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圖畫書的連貫性畫面能促進兒童流暢語言表達;圖畫書為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前兒童提供了便于理解的基礎;圖畫書可以為普通話教學提供絕佳文字資源;也可以成為復述故事教學法的重要內容資源。張桂苓、于潤樸、尹玲利等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圖畫書對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發揮的重要作用。日本松居直的著作《我的圖畫書論》,從一個父親的角度探討了圖畫書對兒童成長方面的教育價值。美國的多元動態之讀寫理論以讀寫萌發理論為基礎,補充并發展了均衡閱讀教學理論,是發展適宜性實踐理論在早期閱讀領域的實踐指南。澳大利亞的視覺素養評價框架較為完整地展現了視覺素養的內涵,是確立繪本閱讀教學目標維度及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而加拿大學者佩里·諾德曼的符碼分析理論以及視覺敘事語篇理論等繪本理論,為繪本閱讀教學具體開展提供了專門性的理論支持。
第五,對繪本教學實踐的研究
多位高校學者投身于繪本課程的理論建構以及繪本教學的實踐探索,產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有學者試圖開發繪本作為小學語言教育課程資源,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以提升低年級學生以口語交際和寫話能力為核心的語言能力。在理論和應用價值上,繪本閱讀教學對兒童思維發展、兒童人文底蘊的積淀、兒童語言能力的增長、兒童意志品質的形成和兒童科學素養的形成,都能起到綜合的作用。姚穎認為小學低年級繪本語言教育課程資源的知識體系和理論框架,對于小學母語教育理論起到補充作用,可以啟發教育新思路,拓展新方向。
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發達地區為例,大部分優質幼兒園和小學都有開展繪本活動和開設繪本課程,學生們能從各種渠道接觸并閱讀到優秀繪本,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準備了一定數量的繪本圖書資源,也有相當一批教師能夠承擔繪本閱讀指導和教學的工作,且家長大都認可繪本對孩子發展的作用和意義。繪本課程本身是一種極具有創新性和實驗性的校本課程,對于學校特色和品牌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大陸地區從學校教育教學角度開展的繪本研究主要是教師在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在實際應用方面,有眾多校長、名師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向學生們講讀推薦繪本作品。
繪本閱讀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研究
繪本是兒童早期閱讀的一種材料,它具有節面語言、文學語言的特性。利用繪本開展的閱讀和教學活動是以“兒童為主體的閱讀(學習)活動,幫助兒童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服務其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活動。”
第一,探討早期閱讀與兒童語言教育的關系問題
學者劉曉曄從幾方面梳理了早期閱讀和兒童語言教育之間的關系:首先,有研究認為早期閱讀與兒童語言教育都強調對語言構成要素的認識,而兒童理解語言和進行語言表達的前提與基礎,恰恰是語言構成的要素。其次,早期閱讀和兒童語言教育都強調語詞理解和篇章理解,早期閱讀更強調兒童對書面語言的理解,但語言教育除了有對書面語言的理解,也包含對口頭語言的理解等。第三,從主副關系來看,早期閱讀是服務于語言教育的。最后,早期閱讀由于閱讀素材多樣,涵蓋內容廣泛,更有利于為兒童提供多方面的經驗,不僅為兒童語言理解奠定基礎,也可以使兒童“言之有物”,從而真正促進兒童語文素養的提升。
第二,探索早期閱讀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問題
有研究認為,早期閱讀可以激發兒童的閱讀動機。依據兒童語言和發展的規律,嬰幼兒傾向于通過語音游戲學習和掌握母語語音,從實踐層面看,成人為嬰幼兒選擇適宜的早期閱讀材料,例如童謠繪本,可以很好地刺激嬰兒語音的感知。除了語音的感知外,嬰幼兒閱讀繪本等節面材料又進一步發展了視覺感知,即看圖看文,所以這種基于繪本的早期閱讀,一方面為兒童提供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兒童展開多種多樣富有互動性、趣味性的閱讀活動。而且在成人的引導下,兒童語言學習的內在動機得到激發,產生通過閱讀了解自己感興趣事物的愿望。另外,學者也論述了早期閱讀有利于兒童掌握語言要素,有利于兒童語言理解和高級思維能力的發展,豐富兒童認知經驗并發展語言和語言領域核心經驗等。
第三,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繪本閱讀教學研究
從國際研究來看,也有學者從語言能力發展的角度關注繪本的價值和對兒童的作用,其中有研究特別強調無字書在兒童閱讀和語言發展中的作用。伴隨著一些無字繪本的出版,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借此培養學生語言和讀寫潛力,特別是在閱讀理解、口語表達、寫作和視覺素養技能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大量繪本(包括無字節)在課程領域也得到了成功的應用,一項實驗研究指出,無字繪本可以通過增強教學支持來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作為語言教學背景下學習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資源,繪本被廣泛應用于學習外語的教學領域。從國際研究來看,這也是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研究方向。
本文選自《繪本教學與兒童語言發展》第一章 緒論
制作:邱瑾銘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