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于琛
檢察偵查題材電視劇《以法之名》正在央視和優酷同步播出。隨著懸疑感十足的劇情的展開,不少網友大呼“真敢拍”。這是繼《人民的名義》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之后,“真敢拍”又一次成為一部電視劇的“標簽”。而這,其實是對《以法之名》現實價值的誤讀。
《以法之名》劇照
一部講述檢察機關高質效偵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打掉政法系統內部“保護傘”,維護公平正義、護航社會發展故事的電視劇被一些網友感嘆“真敢拍”,原因無非這樣幾個:這部劇比其他類似題材作品在講述懸疑、反腐、涉黑、破案故事時力度更足,在展現檢察偵查嚴懲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時銳度更大,在演繹“掃黑除惡、打傘破網、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時角度更新。網友點贊《以法之名》“真敢拍”的背后,既有對主創人員敢于大膽窺探人性的復雜幽深,見證正義與邪惡激烈碰撞的欽敬,也從一個側面表達了某種疑慮與擔心,那就是,如此“敢拍”,會不會令社會對檢察機關的形象產生某種負面影響,會不會讓公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蒙上陰影。而正是這一句喜憂參半的“真敢拍”,誤讀了《以法之名》的現實價值。
《以法之名》的現實價值就在于把住了現實生活之脈。眾所周知,政法隊伍是和平年代奉獻最多、犧牲最大的隊伍,是一個英模輩出的光榮群體。從“守望忠誠的國安英雄”陳昕茹、“在大墻內燃燒火熱青春”的張文博、“新時代堅守公平正義”的施凈嵐,到“用生命守護平安的好局長”潘東升、讓“正義永不低頭”的周春梅、“把畢生奉獻給黨和人民公安事業”的崔道植……全國政法隊伍涌現的英模典型構筑起一道巍峨挺拔的精神坐標,匯聚成燭照公平正義的光芒,穿過歲月,直抵人心。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有案不立、壓案不查、有罪不究,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等瀆職腐敗問題也時刻影響著政法隊伍的形象和執法司法公信力。而這也正是在全國政法機關展開全面而深刻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同時,將“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動因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驚呼《以法之名》“真敢拍”,就是忽視了忠誠履職、擔當作為的政法隊伍主流,漠視了刮骨療毒式自我革命的勇氣,輕視了文藝工作者突破以往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法治表達,提升主流影視劇思辨價值的努力。一部好作品,從來都不能用“敢不敢”觸碰某些題材來衡量。掃黑除惡、打傘破網之艱,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之難的視覺表達,正是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打造一支紀律嚴明、行為規范、作風優良的政法鐵軍的生動實踐。用光影呈現這一實踐,作品也就有了現實價值。
《以法之名》的現實價值還在于回應了公平正義之盼。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畢竟,“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必須“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到依法糾正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件,從扎實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到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良法善治成為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而隨著《人民的名義》《第二十條》等法治題材影視作品接連霸屏,法治影視劇創作進入活躍期。在光影中演繹正義與真相之間的熱血交鋒,已成為影視作品向公眾傳遞法治觀念、回應公平正義之盼的主動追求。《以法之名》從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刀刃向內”的職責入手,充分展現檢察偵查嚴懲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以優秀文藝作品講好新時代中國法治故事、檢察故事的一次生動實踐,又哪里是“敢”“不敢”所能定義的。揭示公平正義最終戰勝邪惡所遭遇的曲折,讓我們對公平正義之可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法治環境。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敢觸碰,高質量的影視作品供給又從何談起。
相信,當越來越多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用法治理性引導社會輿論,以法律專業視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法治題材影視劇被創作出來,當事實一次次證明,大家對所謂“大尺度”的疑慮與擔心毫無必要,“真敢拍”的驚呼必將被“拍得好”所取代。我們期待著。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