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5年7月初的布魯塞爾,空氣中彌漫著微妙的地緣博弈氣息。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對日本汽車征收35%“懲罰性關稅”的當口,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歐盟總部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了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對話,恰逢特朗普全球貿易戰進入最后72小時倒計時。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并非虛張聲勢。他公開質疑能否在7月9日前與日本達成協議,并放話考慮將對日關稅提高至30%甚至35%。對汽車出口占貿易總額18%的日本而言,這一刀直接刺向經濟命脈——若實施,每年損失將高達240億美元,GDP增速可能被砍掉0.5%。更諷刺的是,當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帶著“增加對美投資1萬億美元”的方案赴華盛頓談判時,竟連美國財長貝森特的面都沒見著。
特朗普(資料圖)
同樣的劇本也在印度上演。7月9日關稅豁免截止日步步緊逼,美國要求新德里全面降低貿易壁壘,威脅征收26%關稅。印度財長西塔拉曼雖劃出農業和乳制品“紅線”,但莫迪政府實際已陷入兩難:妥協將引爆農民抗議,硬扛則面臨出口崩盤。
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似乎忘了日印在美戰略棋盤上的分量。日本本是牽制中國東海的關鍵支點,印度則是盯住印度洋的南亞基石。當“美國優先”撞碎“印太戰略”的根基,亞洲兩大盟友被逼至墻角。更具戲劇性的是,白宮官員7月2日突然放風,聲稱已擱置對日談判,轉向“更易達成”的印度協議——這種朝令夕改的操作,讓所謂“戰略”淪為國際笑談。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特朗普與亞洲盟友撕破臉時,王毅的專機降落在布魯塞爾。這場對話暗藏三重深意:時值中歐建交50周年與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又恰逢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前夕,更直面美國貿易戰最后通牒的倒計時。
王毅的發言直指西方認知誤區:“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是對西方“鏡像思維”的精準解剖。當歐盟面臨多重挑戰時,中方明確表態:“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更亮明底線——聯合國2758號決議早已徹底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要求歐方恪守一中原則。
中國手中還握著一張王牌:稀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急切喊話“恢復稀土出口量”,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甚至暗示“所有反制都可取消”。這恰恰暴露了美國高科技產業鏈的致命軟肋——當中國收緊稀土出口,號稱“關稅無敵”的特朗普政府竟率先示弱。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資料圖)
卡拉斯代表歐盟的回應同樣耐人尋味。在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強調要發展“更具建設性的歐中關系”,開展“更為均衡、公平的經貿合作”。比利時首相德韋弗會見王毅時,更明確支持歐洲“戰略自主”。這些信號如利劍刺向美國軟肋:若歐盟轉向,特朗普的全球貿易戰將徹底淪為孤家寡人的游戲。
當中歐在布魯塞爾探討“全面戰略伙伴”定位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優先”正陷入戰略悖論:一面用30%關稅威逼日本開放汽車市場,一面為2%的稀土缺口向中國低頭;既要求印度廢除農業保護,又拒絕考慮延長談判期限。這種蠻橫的雙標,讓“盟友”二字顯得格外蒼白。
回望50年前中歐建交初心,再看今日世界格局裂變。當特朗普把貿易伙伴當提款機時,中國正以“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的文明基因破解沖突困局。歷史終將證明:強權政治終將被多極世界拋棄,而尊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力量,才能為人類文明開辟新路。當7月9日關稅大棒落下時,回旋鏢或許最先砸中的,正是揮舞它的那只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