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中醫養生”“國學文化”等為噱頭的短視頻,備受中老年群體關注。其中,大部分視頻誘導用戶非理性消費。這些違規引流營銷的短視頻侵害了用戶哪些權益?如何維權?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院仲裁員劉俊海。
記者:打著“中醫養生”“國學文化”旗號的短視頻違規引流,誘導老年人非理性消費,主要侵害了老年人哪些權益?
劉俊海:這類行為直接侵害老年消費者四大核心權利:知情權,通過夸大療效、虛構成分等手段,隱瞞產品真實信息;選擇權,利用信息不對稱,使老年人在誤導下被迫消費;公平交易權,以高價銷售劣質產品,違反等價有償原則;安全保障權,“三無”產品缺乏質量保障,可能危及健康安全。
記者:違規賬號常通過“換馬甲”(注銷后重新注冊)來逃避處罰。現有機制在追溯這類利用短視頻引流獲客的主體身份上存在哪些漏洞?如何根治?
劉俊海:違規賬號“注銷-重注冊”屢禁不止,暴露三大機制缺陷:第一,身份驗證寬松,部分平臺允許虛擬身份或借用他人信息注冊,違規成本極低;第二,跨平臺數據孤島,各平臺用戶數據不互通,違規者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第三,實際控制人難追溯,賬號注冊人與實際使用者不一致,導致處罰對象錯位。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建立黑名單跨平臺共享機制,由監管部門牽頭整合違規賬號數據,建立“失信賬號數據庫”,對違規主體實施跨平臺注冊限制;二是要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推行實名認證+生物識別(如人臉識別),禁止同一身份信息重復注冊多賬號,提高“換馬甲”成本。
記者:部分短視頻為有效引流,會組織水軍進行夸大效果的評論,平臺如何處理“標題黨”式虛假評論?
劉俊海:對商家購買、誘導炮制具有廣告性質的虛假或夸大療效的“標題黨”評論,平臺必須依據廣告法,運用關鍵詞過濾等技術主動識別、及時刪除或顯著標注為“廣告”。平臺不能以“保留評價”為由放任虛假廣告信息傳播,技術上完全能做到有效篩查。同時,還應建立信用懲戒機制,對多次發布虛假評論的賬號,實施限流、封號等措施,并將相關數據報送監管部門,納入企業信用檔案。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