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高新區巴彥木仁蘇木,鴕鳥養殖產業正以蓬勃之勢崛起,“沙漠明星”正在打破傳統養殖的固有格局,撐起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6月28日一早,阿拉善高新區巴彥木仁蘇木的餐廳里,廚師馬師傅正熟練地將鴕鳥根據不同部位分切好送入后廚,之所以選擇鴕鳥為美食創作的食材,是因為鴕鳥肉質鮮嫩、無肉渣及肉腥味,口感類似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特點。揮勺顛鍋,香氣四溢,在大廚的精心烹飪下,一道道美味的菜品相繼出鍋。
品嘗過后,阿拉善盟江浙商會會長王立新表示:“之前也沒吃過,味道不錯,這是第一次嘗到,感覺挺好。”
從一枚鴕鳥蛋到一桌鴕鳥宴,這不僅是美食創新的體現,更是鄉村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完美融合。鴕鳥這一特色禽類憑借其顯著優勢——生長周期短、環境適應力強、肉質營養豐富,加之羽毛、皮革、蛋殼等副產品的多元開發價值,展現出可觀的市場潛力。巴彥木仁蘇木充分挖掘地域優勢,通過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成功將鴕鳥養殖培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到全產業鏈開發的轉型升級。
內蒙古拓王鴕鳥發展有限公司經理也是全鴕鳥宴的廚師馬旭介紹道:“我們考察了好多地方才選擇的這塊,因為當地雨水較少,不影響鴕鳥皮毛品相。目前已經帶動部分農牧民開始養殖鴕鳥,后續要完善屠宰場建設,帶動當地更多的農牧民一起養殖鴕鳥,大家一塊致富。”
如今,巴彥木仁蘇木的鴕鳥產業已形成規模化發展態勢,通過持續優化養殖技術、完善產業配套,不僅實現了鴕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更有效帶動了農牧民就業增收。目前,從孵化繁育到產品研發,從初級加工到高附加值產品打造,鴕鳥的羽毛、皮革、肉類、蛋品等資源得到全方位開發利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產業富民之路。
阿拉善高新區巴彥木仁蘇木巴彥樹貴嘎查黨支部書記安玉蓮說:“我們現在的鴕鳥養殖占地面積在3000多畝,現有鴕鳥是800多只,我們這個嘎查地理環境特別適合養殖鴕鳥。鴕鳥它的羽毛、皮、肉可以說全身都是寶。”
從“試錯”到“蝶變”,阿拉善高新區巴彥木仁蘇木的鴕鳥養殖實踐,不僅為農牧民開辟了增收致富新渠道,更成為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的生動寫照。如今,“小眾賽道”變身“致富大道”,巴彥木仁蘇木正加速釋放鄉村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潘蓓、楊婧、德力和、烏達木)
來源:阿拉善盟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