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有點啥扯皮的事,要么靠人情說和,要么憋在心里堵得慌,要不就得上鎮上、跑區里。近日,聽說村口蓋了個‘法治站’,我那天趕場路過,看到新房子落成挺熱鬧,就走進去瞅了瞅。結果一看墻上寫的案例,正好跟我家以前和林家鄰居那點圍墻糾紛差不多!里面講的是‘相鄰權’‘法定邊界’,說得清清楚楚。哎呀,早知道有這地方,有這些明白人,我們兩家當年也不用慪那大半年氣了。"趕場歸來的村民王大爺站在嶄新的法治教育基地門口感慨道。
今春,巴南區東溫泉鎮魚池村一處嶄新的綜合型法治教育基地正式建成投用,標志著該村法治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這處位于溫泉鎮畔的基地,由區農業農村委、區司法局聯合東溫泉鎮政府共同打造,集法治文化展示、法律知識普及、矛盾糾紛調解于一體,正成為滋養鄉土、賦能鄉村振興的一股"法治清泉"。
基地選址于村民活動核心區,由法治主題展館、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及法治文化景觀三大部分構成。走進展館,精心布置的4大主題板塊引人注目:圖文并茂的憲法與國家制度展區、聚焦農民切身利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18部核心法規解讀區,以及取材于本地真實案例的5組警示教育墻,讓法律知識看得見、摸得著。
構建"零距離"法律服務圈?;貎?,"村民議事堂"與"法律明白人"調解工作室正高效運轉。專業法律顧問與鎮司法所人員常態駐點,圍繞土地流轉、鄰里矛盾、贍養撫養、民間借貸等村民高頻法律需求,提供咨詢、調解指引和法律援助初審服務。數據顯示,2024年基地已提供法律咨詢320余件次,完成法律援助初審45件,成功調解宅基地、土地流轉、贍養等糾紛50余起,切實將法律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
法治文化融入鄉村肌理。漫步基地,青磚黛瓦的傳統院落中巧妙點綴著廉政文化墻、法治宣傳畫、格言燈箱等景觀小品,法治元素與鄉土風貌相得益彰?;剡€定期舉辦"法治趕集日""模擬小法庭""家長里短法理談"等接地氣的活動,年內已開展12場,將生澀的法條轉化為村民聽得懂的"土話",讓法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結對子"培育法治帶頭人。為培育法治"領頭雁",基地實施"1+N"幫扶機制,組織法官、檢察官、民警等與本村6戶法治骨干家庭"結對子"。通過"點對點"法律指導、參與調解實踐、提供學習資源等方式,著力提升示范戶的法律素養和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傳幫帶作用。
"結對楊法官手把手教我們咋用‘法律武器’護住飯碗!"村民趙大哥指著自家新擴建的生態果園感慨道。去年他與外來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時,因條款模糊險些損失20%的分紅收益。結對法官不僅幫他重新審定合同細則,還聯合西南大學農學團隊為果園設計"法律+技術"雙保障方案,引入防蟲害專利技術和保價收購協議。"現在果子不愁種、不愁賣,連商標都是法院幫咱注冊的!"
樹典型揚善治促鄉風。開展法治引領鄉風文明建設活動,組織評選并表彰了村級首批"遵紀守法家庭"5戶及"孝親敬老家庭"5戶。評選活動注重村民參與和公開評議,旨在通過選樹群眾身邊的榜樣,弘揚法治精神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增強村民的規則意識與道德自覺,形成崇德尚法的良好村風民風。
據基地負責人介紹,自開放以來,該基地已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約600人次前來學習參觀。下一步,魚池村將緊密結合鄉村振興規劃需求,持續優化法治服務供給,為探索基層依法治理新路徑提供可借鑒的"魚池經驗"。
上游新聞 譚柯 實習生 張一諾 通訊員 劉懷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