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海派鄉村新圖景 賢韻江南潤申城”——“十五五”規劃人民建議征集市民圓桌會在奉賢區奉城鎮聯民村鄉村會客廳舉行。
來自農業農村、科技教育、規劃設計、鄉村治理等各領域的代表圍桌而談,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提質”“鄉村治理優化”等話題踴躍建言。市、區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現場聆聽,與建議人面對面互動答復。
人民建議征集活動現場。
為產業振興“量體裁衣”
作為活動的東道主,奉賢區奉城鎮鎮長湯琮璀率先發言。他說,鄉村振興不僅靠熱情,更要把空間、配套和產業三件事做細做實。
“我們有4.25萬畝耕地,但不少都租出去了,租給誰、怎么用,其實很有講究。”湯琮璀建議,對于發展思路不清、能力偏弱的承包方,政策上可以給予一定引導和支持,讓農田真正“種出效益”。
此外,他還提到“配套跟不上”的現實問題。一些網紅村游客多了,但停車難、道路擠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希望全市層面在用地政策和資金上能更靈活一些,給民宿、農旅研學等新業態更多支持。”
如果說湯琮璀的建議體現了政策與產業對接的“系統路線”,那么莊行鎮群超農業合作社的“00后”副理事長顧永豪則代表了“青年下田”的實操路徑。
這位被大家親切稱為“農民伯伯”的新農人的建議具體而實在:優化農業用地備案流程,建設在線備案系統,提升效率;建立農業設施資產評估機制,推動設施抵押貸款,“讓現代農業也能有金融支持”;試點“基本農田三年一簽、設施農用地十年一備案”,引導企業長期投資。
他認為,農業合作社要“真金白銀地干事”。“很多農田都是租了轉手出去,甚至我們自己村里的地也是。真正能帶動集體增收的,是敢自己下地、敢自己干的人。”
田野之美要落地為宜居之實
鄉村不僅要有發展,更要宜居宜業。在“城市測量師行”鄉村振興與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副主任陸巍看來,當前部分鄉村項目“重建設輕運維”的慣性仍在。
他建議,在片區開發前期即介入經濟師或評估師角色,協同規劃師、建筑師、景觀師,排摸“三塊地”資源(集體建設用地、閑置農房、設施農業用地)。
“要提前算好賬、算明白賬,把產業導入、資產運營的路徑講清楚。”陸巍表示,以增收為目標優化設計和實施邏輯,才能真正讓鄉村項目“建得好、運營得起、可持續”。
上海交通大學的章競瑾教授則從“高質量就業”入手,關注人才如何在鄉村“留下來、干下去”。她建議,應鼓勵村鎮打造鄉村振興品牌,引進輻射全產業鏈的優質經營主體。同時,依托黨建平臺對接高校科研力量,鼓勵青年師生走進鄉村,以“揭榜掛帥”方式對接實踐課題,既服務鄉村發展,也促進人才成長。
“一個村有品牌、有平臺、有項目,自然就有吸引力。”她說,鄉村振興不能只看地頭菜價,更要看背后是否有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村子還得村民自己“守”
建設美麗鄉村,關鍵還在“人”。青村鎮黨委書記劉偉帶來的發言,不僅引起在場干部的頻頻點頭,也讓不少村民代表會后主動請他“再聊聊”。
“現在鄉村越來越‘城市化’,但城市治理的邏輯不一定適用于農村。”他直言,如今不少村委會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第三方服務,比如清潔巡查,“花了幾十萬后,村民反而覺得和自己沒關系了。”
他呼吁“把村民自治真正‘用起來’”。“比如讓村民自己掃自家門口,或者每家輪班,有時候反而請第三方更有效果、更可持續。”
談到村集體增收,他語氣堅決:“合作社要下場種地,農業不是沒有前景,是我們不愿干。”在他看來,種地不僅是務農,更可以連接起科技與文化,“比如茅臺承包土地,你以為人家是種水稻?其實是用稻田給茅臺打廣告,一畝租金高達一萬元。”他稱之為“逆向發展”——不是工業反哺農業,而是農業通過創意和產業聯動反哺工業。“村集體要想富起來,就得真干、實種、敢闖。”
整場市民圓桌會持續近兩小時,現場不時響起掌聲,也不乏“金點子”激起“頭腦風暴”。活動主辦方表示,將對建議內容進行分類梳理、評估采納,推動部分切實可行的建議納入“十五五”規劃編制體系,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政策中去”。
據介紹,本次圓桌會是奉賢區“1+1+4+N”系列市民圓桌活動的重要一環,未來還將陸續開展不同主題、不同人群參與的征集交流,涵蓋數字鄉村、老齡社會、社區治理等重點領域。
原標題:《“00后新農人”和教授同臺建言,奉賢開展“十五五規劃”人民建議征集》
欄目主編:毛錦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一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