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亞某五星級酒店推出的萬元“斷食療愈營”引發網友熱議,酒店為期僅三天的療愈營每人收費為1萬元,報名人數超過了百人。對酒店來說,三天能拿到百萬營收,成本還低,確實是提高營收的好方法,目前不少酒店也有類似的療愈營或是體驗活動。
為什么收費這么貴,還能賣得這么好?一方面是當前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很多人難以找到宣泄情緒的出口,“松弛感”成了這代人所追求的精神食糧。當然也有網友反諷到,斷食自己在家不吃飯不就可以了,這簡直就是“割韭菜”。
是高端體驗還是“割韭菜”?■
三天,收費過萬,不吃飯。三個詞眼連在一起,本身就足以點燃大眾的情緒引線。
療愈項目屬于輕資產模式,從氣味入手的芳香療愈、塔羅入手的玄學療愈,到水晶爆火再到舞蹈以及屬于旅游的酒店市場上,各種概念橫飛。除了直接的項目體驗,甚至還有線上數字體驗。行業的低門檻,經濟監管的滯后,使得出現一片灰色地帶,只要貼上療愈的標簽,價格就能翻倍。
之所以網友認為是“智商稅”,是會由這種高消費的方式聯想到曾經的保健品巨頭“腦白金”,認為這是“新瓶裝舊酒”,利用消費者的健康焦慮進行概念包裝、情感營銷。在高昂的價格下,“療愈”這個難以量化效果的概念,自然成為質疑焦點。
這一部分網友的想法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奢=值。首先酒店所推行的療愈具備正規性,受到市場監管。其次,脫離圈層討論價值沒有意義。奢華酒店的服務定價本就高于平均水平,三天的基礎房費和附加服務,也是一個成本不說,對于真正需要且有能力消費的高凈值用戶,他們時間成本極高,追求高效、私密、專業的深度服務,如果這部分人的復購率和口碑良好,即證明了其在該圈層的價值合理性。當然,用戶反饋也必須足夠透明,允許潛在消費者評判。
跳出單次事件的爭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龐大且高速增長的產業——療愈經濟的崛起。國內酒店推出療愈營,絕非心血來潮,而是瞄準了這股“勢不可擋”的消費浪潮。
療愈經濟成為酒店試金石■
療愈經濟這一概念在當今社會已并不陌生,《情緒消費崛起》報告里曾披露,全球療愈經濟規模預計達7萬億美元,而中國情緒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在今年的618消費趨勢中也能得到驗證,淘寶天貓數據顯示,玩具潮玩、寵物、戶外運動等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453個品牌成交額破億元,其中潮玩行業6個商家成交額破億元,特別是最近爆火泡泡瑪特,正是大家對情緒經濟所貢獻出的消費證明。
作為情緒經濟之一的療愈經濟,其恰當提供了一個化解焦慮的方式。當人們的焦慮感與經濟收入同步增長時,心理與情緒的健康療愈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而成為真實存在的強需求。對高收入群體而言,花錢買一次心靈洗滌之旅成為生活方式升級的自然選擇。
酒店推行療愈體驗具有天然的優勢,像奢華度假酒店,本身就具備了場景的壁壘。離塵喧囂的優美環境、精心設計的寧靜空間本身就是療愈的基礎。而服務更不必說,酒店業本就是提供綜合體驗服務的媒介,能輕松整合住宿、餐飲、場地、專業療愈課程與師資、管家式服務,形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而奢華酒店的天然客群,追求高品質生活和獨特體驗的高凈值人群,恰恰是療愈經濟的核心消費群體。畢竟,在物質基礎得到滿足后,便開始尋求精神上的體驗。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酒店業就已涉足了療愈市場,普吉島悅榕莊就以自然療愈為核心,將廢棄錫礦改造為熱帶療愈花園,搭配SPA、冥想和生態體驗,開創奢華度假村與療愈結合的商業模式。
新加坡嘉佩樂酒店則利用當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通過建筑、飲食和定制人文路線,將在地文化轉化為情感療愈的資源,驗證了“文化認同感”對心理療愈的價值。
國內目前有不少酒店以療愈體驗為特色作為在酒店市場上的差異化競爭點。有酒店本身就是療愈主題酒店,主打小而美,也有酒店推出療愈體驗,以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和自身營收。
像此次火出圈的“斷食營”,其實并不是什么首創。日本曾就有酒店推出過一款輕斷食的套餐,三天兩晚的時間內,住店客人攝取的營養主要來自酵素果汁。這種果汁由幾十種果蔬和草本植物經過乳酸菌和酵母發酵后制成,不含甜味劑,據說可以增強斷食效果。為保證客人鹽分和礦物質的攝入,酒店還提供無農藥、無添加的有機梅干和喜馬拉雅有機巖鹽。市場反饋是,雖然斷食套餐數量有限,但一直不缺客源。
同樣在公眾視野當中的還有泰國的Chiva-Som,16項康養主題,結合科學與自然療法,定制幫助客人實現身心的長期平衡與活力。
面對健身房、泳池、標準化SPA等同質化服務的競爭壓力,高端療愈項目成為酒店打造差異化核心競爭力、提升客單價、延長客戶停留時間的戰略高地。它不只是水療的升級版,更是一種新型的、高粘性的深度體驗產品線。那么拋開趨勢的浪潮,回歸到消費需求本身,面對如何豐富多樣的療愈體驗,效果值這個價嗎?
酒店療愈體驗效果如何?
利用好療愈經濟的浪潮,使得酒店可以創新出服務組合,在酒店原有的房費與餐飲收入之上,開鑿出極具誘惑力的利潤空間。
酒店療愈體驗從概念上可以分為音療、自然療、水療、文化療愈等等。像音療大眾熟知的是頌缽音療,通過金屬缽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頻率,幫助緩解焦慮、改善睡眠。例如蘇州四季酒店在下沉庭院中結合姑蘇文化提供頌缽與熱缽撫觸的協同療法。
自然與能量療法中,知名的是上海阿納迪酒店,其根據賓客體質(風、水、火)定制服務,包括草藥油按摩、能量手環和大地之床,形成閉環療愈體驗。
水療創意上,馬爾代夫Joali Being酒店提供水下冥想室和浮力水療池,融合海洋能量,提供了一種特別體驗。
在傳統文化的療愈中,廬境天臺酒店推出天臺山道教發源的易筋經課程,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則結合中醫五行理論設計養生按摩,云南松贊林卡酒店將藏藥浴與高原呼吸訓練結合,融入藏族文化元素。這些酒店充分利用在地屬性,使得消費者可以獲得文化體驗和療愈的雙重效果。
酒店療愈體驗正在從單一SPA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注重文化融合與科技賦能。安縵酒店所提出的養生哲學,其理念應用于營養、運動、正念及身體護理。比如安縵紐約,作為城市酒店無法在自然上下更多功夫,那么便在創意體驗上讓人眼前一亮。酒店推出了Niko Karelas面部靈氣療法,護理靈感源于古老的靈氣療法,療程時長75分鐘,融合面部分析、聲音療法與能量療法,為賓客帶來全方位的身心滋養與愉悅體驗。
回歸產品本身,療愈體驗的目的是通過深度沉浸和專業引導,在有限時間內獲得切實的身心壓力釋放、能量恢復甚至認知轉變,且這種狀態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到日常生活中。如果宣傳的“深度療愈”、“生命蛻變”僅僅是幾場氛圍感瑜伽課和普通有機餐的堆砌,沒有專業評估、個性化指導和后續實踐支持,會使得消費者落差巨大。
目前酒店療愈市場存在著監管空白和灰色地帶叢生,像療愈師從業資質缺乏國家統一認證體系,部分機構僅需“3天培訓”即可頒發證書,導致從業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僅少數高端酒店引入健康檢測設備,例如皮質醇水平測試,多數機構無法提供客觀效果反饋,使得療愈效果過渡依賴個人感受,且容易受心理暗示影響。因服務效果無量化標準,消費者遭遇“無效服務”時難以舉證索賠。這些現象背后是旺盛需求下的監管不足問題,只有將療愈經濟轉向科學健康管理,才能真正實現“療”與“愈”的平衡。
未來,隨著療愈經濟的增長,更多創新形式能進一步融入酒店。對于酒店方,這是開辟藍海、提升品牌調性的戰略選擇,但必須以極致專業、深度服務和可驗證效果為根基,杜絕過度包裝和概念炒作,最終用體驗效果說話,讓“新趨勢”真正沉淀為有價值的服務常態。
你如何看待酒店的療愈體驗?
留言分享給我們吧
設為星標 不再錯過
微信公眾號的推送規則又變了,為了大家能夠及時看到酒店行業的新動態,還請將“酒店圈兒”設為星標,我們將持續為你帶來最有價值,最有趣的行業內容。
喜歡就點個“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