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祛濕,沒有哪個地方比廣東更有發言權!
早在嶺南的荔枝走紅前,嶺南的“回南天”就曾登上過熱搜。作為嶺南地區的核心省份,廣東人民對這段“濕意盎然”的記憶刻骨銘心。墻壁會“流淚”,屋頂能“下雨”,連空氣都能擰出水來。
這種獨特的潮濕氣候,不僅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更潛移默化影響廣東人的體質。嶺南先民很早就發現,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體容易出現困倦乏力、食欲不振、關節酸痛等癥狀。每到這種時候,他們不僅開始注重清淡飲食,還開始想辦法去除體內濕氣。
01、濕氣不除,越補越毒
濕氣被中醫被稱為"百病之源",也是“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之中最讓人頭疼的一個。作為身體水液循環受阻的產物,濕氣猶如體內“雜物”,堆積在脾胃會進一步阻礙其運化功能。此時進補(如大魚大肉、滋補品)反而加重脾胃負擔,導致營養無法吸收,毒素堆積更甚。
簡單來說,好比在充滿垃圾的房間里繼續堆放東西,只會讓房間更亂。這時就可能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大便黏膩等情況。
而廣東一年360天,少說有250天都是在濕漉中度過,濕度預警全年無休。祛濕成了廣東人逃不開的話題,除了給家里安排去濕器,很多廣東人也爭相給自己安排上抽濕泵。
用戶畫像看出,該產品的主要購買群體集中在華南地區,其中廣東、深圳等地的消費者占比高達到75%以上,其次是長三角地區的江浙滬用戶,占比約15%。
對此現象,引發業內學者思考。在嶺南濕熱氣候中生活了上千年的廣東人,為何近幾年突然對祛濕產品爆發式追捧?
其實,早在千年前,廣東人就將涼茶看作“續命水”。在他們的意識中,不僅能保健止咳,還能解暑去濕。雖被稱之為“茶”,但涼茶的本質卻是中藥,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下火祛濕作用。
02、健康意識覺醒,祛濕經濟爆增
但近些年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覺醒,對濕氣的認知也逐漸加深。中醫將濕氣分為內濕和外濕,又由于不同體質、不同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的影響:諸如飲食作息不規律、久坐不動、常吹空調等,導致現代人濕氣成因既復雜,又多變,濕熱、濕寒、濕痰等各類濕氣席卷而來。
曾經只有嶺南一帶關注的祛濕問題,現在也開始蔓延至全國各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祛濕產品的市場已擴大到680億元。
在祛濕養生的熱潮中,許多人缺乏專業認知而陷入誤區,這三大養生陷阱需格外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