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陪伴青春期孩子,重在父母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平和,寵辱不驚。
知易行難。道理都容易,但踐行是真的很難。
尤其是面對孩子貪玩而不學習,或者學習時拖拖拉拉,打魚曬網時,火氣就不打一處來,焦慮也會悄然而至。
我對孩子也是這樣,平時都能情緒穩(wěn)定,就是不能看到孩子娛樂超過5小時,忍無可忍:
都玩5小時了,哪怕去學30分鐘也行呀。
可是當看到孩子一點都沒有開始學習的意思,甚至還計劃玩?zhèn)€幾小時,瞬間不淡定了。
會催促,會忍不住說教,也會忍不住指責。
理智告訴我,多說無益,可是焦慮狀態(tài)下,不說是憋不住的。
最后的結果,往往是說了不聽,我很生氣,提高了聲音吵,孩子也跟我懟起來,表示:
在學校那么辛苦,回家就是玩的!
越聽越生氣,越氣越失控。于是情緒就上來了,一頓輸出之后,又暗自后悔:
一個沒忍住,又捅了馬蜂窩了。得,這幾個小時別指望孩子有學習的可能性了!
事后次次都告訴自己:
忍住想催的心,管住自己想干預的手,后退一步,自己該干嘛干嘛,尋點開心和有意思的事,不跟孩子較真。
可是每次事到臨頭,還是沒忍住一頓發(fā)火。
雖然發(fā)完后,半個小時以內就跟孩子和解了,但發(fā)火是真不起一點作用,還挫敗了孩子的自信。
為此,我覺察了自己為什么每一次看到孩子超過5小時不學習,就會生氣呢:
每次似乎我都卡在孩子玩5小時還不學習,火氣根本沒法控制?
是不是因為每次我總是硬剛孩子,吵他才會單曲循環(huán)下去?
是不是我的底線范圍就是5小時娛樂的標準?
是不是我的底線與孩子對自我要求的底線不一致?
是什么讓孩子玩起來就忘了要學習的心?
另外就是我每次發(fā)脾氣的時間節(jié)點都在:
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前的幾天;
孩子剛有大幅進步的階段;
孩子退步特別明顯的階段;
節(jié)假日的第二天或第三天。
幾乎次次都因為孩子的貪玩和剛投入學習又磨蹭,我都會或多或少發(fā)點火,提高聲音,嚴厲斥責。
不過每次沖突后的教訓都是:
沒有一點用,孩子不僅沒有因為我的批評而投入學習,反而玩得更久。
即便把孩子吵得嗷嗷叫,可是孩子還是我行我素,反倒是把我氣得要死。
給自己轉念練習,自我安慰:
孩子貪玩再正常不過,只能提醒,聽不聽只能隨孩子;
放下助孩情結,尊重孩子選擇與命運;
分神很正常,不會有太大負影響,反倒是嘮叨和吵起來,對孩子的負影響更大了;
分心是孩子的本能,不是缺點,最多是中性能力。
這么勸自己的時候,焦慮就減輕一些,用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來療愈自己:
人不能跟自己的本能對著干,意志力也不能忤逆大腦的運行規(guī)律。
當孩子貪玩和分心時,家長越是提醒不要分心,不要貪玩,不要這樣擺爛,孩子就會越來越擺爛。
根本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各種抱怨,提醒以及大聲的吵,讓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情緒對抗上了,反而學習的興趣與能動性減弱了。
孩子在玩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會讓他們快樂和沉溺。
《思考快與慢》中提到,大腦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自動化,不耗費腦力,一個需要耗費腦力,要有意識控制。
娛樂和分心就是自動化模式,而有意識專注學習,則是耗費腦力的模式。
理性看待孩子的分心和貪玩,就沒那么生氣和不可容忍了。
畢竟分心和貪玩這件事,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是很難自制的,家長也要理解孩子貪玩和分心背后的動機與真相。
這時就不容易氣到爆炸,不過度難為“大腦”,自控力與自驅力更容易回歸,提升學習的意愿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