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今天咱來聊聊《當孩子開始"作對":家長需要一場溫柔的自我革命》這事兒。
你能想象不?凌晨兩點,14歲的小宇把書包往玄關一甩,那摔門聲,好家伙,震得客廳吊燈都跟著晃悠。“你們根本不懂我!”這一嗓子吼出來,他老媽手里那杯安神茶都差點沒攥穩——這已經是本月第三次深夜大對峙啦!現在這家庭里的戰場啊,都從客廳蔓延到朋友圈啦。“叛逆”成了青春期孩子的標配,家長們發現,以前那些管用的管教辦法,在這倔強的青春面前,就跟紙糊的似的,全給撞碎咯!
一、叛逆不是洪水猛獸,是成長的破繭聲
那些生物鐘亂得一塌糊涂的少年,在早餐桌上跟父母杠上,手機屏幕的藍光映著他們緊繃的下巴。這哪是什么對抗啊,其實就是大腦前額葉皮層重構時候的陣痛。就好比蝴蝶要從蠶繭里出來,那不得使勁折騰嘛!孩子開始質疑“父母永遠正確”這事兒,其實就是他們的認知系統在升級呢。那些被咱們誤會成叛逆的舉動,說不定就是孩子在試探著要獨立,是他們的道德判斷系統從“聽爸媽的”變成“自己拿主意”的一個蛻變過程。
二、對話革命:從“審訊模式”切換到“探險模式”
“為什么數學又不及格?”這種質問就跟定時炸彈似的,一不留神就把孩子的防御機制給炸出來了。咱不妨把對話當成考古發掘,問問“最近數學課有沒有啥讓你迷糊的新概念呀?”孩子說“你們根本不懂我”的時候,咱就回他“從現在起,我想好好懂你”。用開放式的問題給溝通搭個梯子,把“為什么”換成“能跟我說說咋回事不”,每換一種問法,就是在重新打通跟孩子溝通的路。
三、情緒急救箱:處理比說教更重要
女兒把試卷揉成一團砸墻上的時候,咱家長第一反應可別是一頓罵,得趕緊啟動“情緒急救程序”。先把手機扔一邊,把熱牛奶放她夠不著的地方,用動作代替嘮叨,輕輕搭她肩膀上,這溫度可比說一千句話都有用。要知道,等孩子情緒那股子海嘯過去了,理智才會回來。就跟暴雨過后彩虹才出現一樣,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問問“剛才那陣脾氣里,你最想讓我知道啥?”
四、權力交接的藝術:從“遙控器”變成“信號塔”
16歲的小航連著三天大半夜才回家,他爸媽在客廳跟審犯人似的。但真正的放手不是啥都不管,而是給孩子建個“安全降落區”。咱可以說“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可凌晨兩點才回家,全家都跟著操心。咱能不能商量個大家都放心的辦法?”把“必須幾點回家”改成“你覺得幾點回來安全”,這種商量著來的對話,就是在教孩子明白啥叫責任。
五、自我革命:父母需要先完成青春期
兒子把滑板車推進書房,老媽第一反應就是“太不像話”,可別忘了自己當年還偷偷穿媽媽高跟鞋呢!教育專家發現,家長對孩子青春期的焦慮程度,跟自己的“心理年齡”成反比。咱每周都給自己留點兒時間,想想“要是我是他,現在最需要啥”,這么一琢磨,能幫咱找準教育孩子的方向。
深夜,小宇屋里的燈還亮著,他媽媽端著熱牛奶站門口。這次沒敲門,就把牛奶放走廊,發了條微信說:“冰箱第三格有你愛喝的楊枝甘露,想吃自己拿。”當家長學會把跟孩子的對抗變成陪伴,那些看著像叛逆的小浪花,最后都會在理解的港灣里,變成孩子成長的印記。這場親子關系的進化,得家長先改變自己——畢竟,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見咱也在努力變得更好!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