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代祠堂的香火與現代法治理念交融,一場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正在南安市洪瀨鎮上演。2024年5月31日,在南安市司法局和信訪局的指導下,泉州市首個宗親調解組織——洪瀨鎮開閩(四都)宗親調解室正式掛牌,成立一年來,以“祠、譜、親、和”四字密碼,成功化解30余起矛盾糾紛,群眾信訪量同比下降33%,更創下“上午受理、中午調解、下午履約”的“洪瀨速度”,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古厝新生:祠堂變身治理樞紐
踏入金山祠堂,“和為貴”匾額下的調解區正見證一場“現代六尺巷”故事。村民小王與鄰居老王因排污糾紛對峙七年,三次動手未果,卻在調解員引導的“凈手焚香、誦讀祖訓、共植和解樹”三步儀式中冰釋前嫌。“穿過祖訓照壁時,火氣就消了一半。”調解室主任王燦裕道出祠堂空間的治理智慧——電子屏滾動播放民法典條文,玻璃柜陳列百年族譜,祭祀空間變身“德法共治樞紐”。
這套“儀式賦能”機制成效顯著:成立一年來,祠堂調解50余場次,糾紛處置效率提升50%,轄區信訪量同比下降33%。古厝不再僅是祭祀場所,更成為村民“有事找祠堂”的新共識地標。
百年族譜:黃紙黑墨定分止爭
在福林村一樁糾纏34年的土地糾紛案中,明代《桐城王氏族譜》成了“破局密鑰”。泛黃紙頁標注的百年用地軌跡與現代產權圖精準重合,當當事人王某瑜看到先祖手書的地界標記,長嘆“爭這些沒意思”。調解室創新“古今互鑒”法:族譜陳列柜與法典并置,7起宅基地糾紛通過族譜補全“口頭契約”證據,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現情、理、法三重互證,土地類糾紛調解周期縮短40%,積案零復發。
“族譜是活的歷史證據庫。”調解員展示光緒年間《厝地公約》,泛黃墨跡與當代法律條文形成跨越時空的“法治對話”。
鄉賢聚力:跨洋調解零距離
18位由宗親會長、退休干部、僑領組成的“銀發調解天團”,平均年齡50歲卻熟稔“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在前瑤村厝地復耕糾紛中,調解員聯合老人會搬出家族情誼,援引百年村規,促成三方自然村和解。更令人稱奇的是其“全球觸角”:通過宗親微信矩陣覆蓋廣東、山東及臺胞、菲律賓僑胞等30萬宗親,在外鄉賢主動回鄉申請調解,實現積案復發率歸零。
“政策講透,鄉情談夠,矛盾就解了。”老調解員王某川的心得,在創新的“模擬調解大賽”中代代傳承,讓族老智慧與法律專長雙向賦能。
無訟新俗:一米巷道見胸襟
“凈心、交心、舒心”三心工作法成調解標配:祠堂儀式切斷沖突語境,95%當事人情緒平復;鄉賢用“兄弟同心,田涂變黃金”等閩南俗諺喚醒親情;“鄉賢回訪制”讓7起鄰里糾紛100%主動履約。在某巷道糾紛中,雙方各讓1米共修5米寬路,祖訓“包容傳家”化為法治自覺。如今,洪瀨中心小學在祠堂開設模擬法庭,孩童在孝道故事墻前駐足,“有事找祠堂”漸成基層善治新民俗。
南安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宗親調解室以“祠、譜、親、和”四維驅動,實現了傳統宗親文化與社會治理的“雙向奔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當“楓橋經驗”穿上閩南文化新衣,基層善治的畫卷正在這座千年古鎮徐徐展開。(圖片提供:林志謙 陳瑋玲)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