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文為近期熱門電影《F1:狂飆飛車》的內容解析,文中涉及影片劇透,如果你在意這一點請在觀影后再讀本文。
為什么要拍一部《F1》大電影
F1,Formual 1,一級方程式大獎賽。
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是這個世界上最頂尖的賽車運動,代表了人類在一定規則(方程式)限制下,人類汽車工程與駕駛技術的巔峰綜合實力。
也正是因為復雜的規則,讓 F1 的門檻一直很高,新入門者理解不了為啥車都長的一樣,理解不了最頂級的賽車為啥要中途換胎加油,理解不了為啥老是超不了車,理解不了為啥飲料廠還能和汽車廠一起比賽……
所以,在美國自由媒體接手 F1 之前,F1 賽事已經式微很多年了,不僅一直拿不下人均汽車保有量最多也是體育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市場(美國人更喜歡看簡單高速繞圈圈的印第和納斯卡賽車),收視率更是節節攀低,在小周進場之前央視拿著免費版權都懶得播。
F1 不是沒想過改革。引入夜賽、街道賽增加賽道花樣,譬如把檢測底盤高度的木板換成鈦合金好讓賽車可以火花四濺,以及引入 KERS 和 DRS 系統來增加超車等。
但最后影響最大的卻是圍場肥皂劇——網飛出品的「紀錄片」《Drive to Survive》,目前已經出品七季,豆瓣前三季評分分別高達 9.5、9.2 和 9.1,全球有超過 680 萬觀眾觀看。不得不說,美國人在體育營銷上確實有一手。
片中絕大多數的沖突和戲劇張力都是依靠剪輯實現的,但的確吸引了許多路人。根據 Nielsen 的報告,該系列紀錄片上線后,美國觀眾對 F1 的興趣顯著增加,收視率提升了 40%,連 F1 在美國的分站都增加到了 3 站。
一個小小的紀錄片都有如此效果,那受眾面更廣的大銀幕不得上天了啊。好萊塢和 F1 一拍即合,在 2021 年立項開拍,由《壯志凌云 2》的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執導,布拉德皮特主演,F1 七冠王漢密爾頓也是制片之一,最后由財大氣粗的 Apple 花了 1.3 億美元收購發行權。
▍四個理由告訴你《F1》大電影好看在哪
在一片大好的前景中,《F1》大電影擁有了別的賽車電影沒有的天然優勢。
賽車實拍影片方在一輛 F2 賽車上裝上了 F1 賽車的外殼,并由索尼和 Apple 開發了許多特種攝像頭實景拍攝了許多車內第一視角、車底視角、兩車之間的視角等等,帶來了全程的實拍場面。
圖片來自網絡
而且在 IMAX 熒幕中畫面拉滿,導演把《壯志凌云 2》的速度感從天上搬到了地面,視覺沖擊力極強,尤其是最后第一視角在賽道上疾馳時,是真實看比賽都無法比擬的沖擊力,非常值得一個 IMAX 激光或者杜比影院觀看。
多場比賽中現場實拍
影片方在 2023 年出現在了多場比賽中,包括真實搭建了圍場中的車隊中心、P 房和指揮室,并且出現在練習賽間隙上場實拍,在英國大獎賽等還和真實車手一起出席了賽前巡游、合影,還駕駛賽車一起跑了真實的暖胎圈,在影片設定與現實同步的最后一站阿布扎比大獎賽正賽頒獎結束后還留下了 F1 車手和觀眾一起補拍了最后的頒獎情節,就好像真的多了一支參賽車隊一樣。
圖片來自網絡
包括 F1 賽事方和奔馳車隊以及漢密爾頓的協助
由于有主辦方的支持,才能有那么多特權在圍場內拍攝如此多的鏡頭,同時也有奔馳車隊和醉心娛樂圈的漢密爾頓支持才讓電影拍到了那么多的 drama 情節,尤其是和漢密爾頓相關的幾個,也算是自黑?
圖片來自網絡
頂級的音效
影片由漢斯·季默操刀配樂,這就不用多說了,此外音效絕佳,許多人喜歡賽車的原因就是癡迷于仙樂般的引擎轟鳴聲,作為國內少數近距離體驗過 F1 賽車引擎轟鳴聲的人表示,在 IMAX 影廳里那轟鳴聲不亞于當面踩油門,如果還是當年 V10 該多好。
但是擁有優渥條件的《F1》在正式上映后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面被許多 F1 粉絲的唾棄,紛紛表示完全是科幻片,另外在豆瓣開分就有 8.5 分的高分。
作為一個二十多年的 F1 老粉,我的評價是:好看,但你得把電影和現實區分開。
▍五大爭議讓 F1 車迷無法接受
這是一部標準的美國體育夢的電影,把 F1 換成籃球、足球、橄欖球都成立,內核完全是一樣的。我從開場就能猜到中間沖突和最后結尾,甚至反派出場我就知道大概率就他了,就賽車故事而言,劇情更好的是《Rush》和《Ford vs Ferrari》。
但是編劇團隊做了大量的功課,甚至可以說是深刻的理解了這項運動中的一些潛規則,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制造足夠戲劇沖突,將 F1 近三十年的標志性事件濃縮并融入電影設定的短短一個賽季中,于是許多「硬核」F1 粉絲就表示不滿了,覺得侮辱了這項運動,這也是主要的反對點。
這畢竟是電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需要一些合理化的改編,邏輯上能說的通就行,就像是漫威宇宙里美隊那么強是因為打了藥,而不是抗戰劇立足現實卻能手撕鬼子。你理解為平行世界即可,就像《What If》 ,片中幾乎所有的賽車相關情節都是有歷史原型的,現實中橫跨三十年的事件被極其微小的概率融合在了一年的電影世界里,以下我根據記憶簡單梳理一下。
爭議點一:墊底車隊能觸底反彈嗎?
首先就是爭議最大的墊底車隊能否躋身領獎臺甚至勇奪分冠,答案是有可能的,雖然概率極低。在 23 賽季前半年,邁凱倫車隊就是積分墊底,賽車缺乏競爭力,而在夏休期過后,車隊突然就展現出了極大的競爭力,不僅拿到了積分,并且在日本大獎賽拿到了領獎臺二三位,并且在卡塔爾大獎賽沖刺賽奪冠,上演了超級逆襲,24 和 25 賽季更是可以競爭總冠軍。
23 到 24 的車隊積分變化
所以墊底車隊逆襲是有可能的,只是不太可能出現在小車隊上,F1 里的工程師都是世界一流人才,有時候只是缺少一些機會,而大車隊的資源更豐富,人員更多、試錯幾率更多,有時候一些奇思妙想就可以完全改變一輛車,比如雙層擴散器,這個我們后面談。
不僅是邁凱倫,奔馳、法拉利、威廉姆斯都上演過低谷逆風翻盤,再極端一點就是 2009 年的布朗車隊,把一個差點倒閉的車隊帶上了總冠軍的位置。電影中展現的雖然是一只墊底車隊,但是從車隊總部、奔馳提供引擎,還有反派后期畫大餅以及中間老板簽支票的場景看,車隊不算很窮,背后的母公司并不缺錢,假設是研發出了類似雙層擴散器這樣的特殊結構讓速度飛升,后期加大投入最后拿下分站也不是不可能。
爭議點二:車手小動作真的有用嗎
爭議最大的另一點是皮特飾演的海耶斯經常通過賽道上小動作引發安全車出動,讓比賽速度下降從而趁機進站換胎和降低前車差距。這點的確是夸張了。首先即使是 F1 車手,也很難精準地控制撞車時只掉落前鼻翼或者爆胎,在兩三百的時速下,一不小心就是雙雙上墻,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維斯塔潘和舒馬赫也沒少干這事。
此外,F1 車手們也是有駕照的,也是會扣分的,就在電影上映的當口,衛冕冠軍維斯塔潘的駕照分就因為各種魯莽駕駛只剩一分了,一不小心就會失去上賽場的資格。片中海耶斯的幾次碰撞大概率是會被處罰的,制片方也清楚這點,雖然沒有加入駕照分,但也明確地展現了 FIA(國際汽聯,F1 賽事的規則制定和管理方)問話和處罰末尾發車的場景,姑且就算是強行圓吧。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事實上現實比戲劇更加夸張,影片中海耶斯是通過碰撞掉落前鼻翼引發安全車,但現實中即使是真的掉落了,一般也是區域黃旗,無法 100% 引發安全車,要引發安全車,那就得是嚴重撞車。
2008 年首屆新加坡大獎賽,也是首個夜賽,更是狹窄的街道賽,雷諾車隊的車手小皮奎特撞上了 17 彎護欄,迫使安全車出場。讓從第 15 位發車的隊友阿隆索能夠提前進站換胎,并在隨后獲取優勢以贏得比賽。而后由于小皮奎特沒有得到續約才將這份丑聞曝光,隨后引發了車隊領隊終身禁賽(后來又推翻了現在又回來了),雷諾推出 F1(現在也回來了),受傷的只有 1 分鐘世界冠軍馬薩。
圖片來自網絡
爭議點三:離開賽場三十年的車手還能奪冠嗎
這點其實幾乎不可能,雖然片中鋪墊了海耶斯還活躍在納斯卡等賽場,但實際上作為最高級別的 F1,淘汰車手去納斯卡和勒芒耐力賽也是可以降維打擊大殺特殺的,反之幾乎不可能。
何況 F1 五年左右一換代,新周期下的賽車可能和之前天差地別,冠軍車手都可能突然不會開車了。另外按年齡算,闊別三十年怎么也得五十上下了,現代 F1 里最年長的阿隆索也就 43 歲。
我們只能理解為美好的童話吧,事實上,復出也是有原型的,主要應該是參考了 2007 年世界冠軍萊科寧。萊科寧在 09 年由于沒有合適的位置而短暫退出 F1,去了參加 WRC 比賽,而后在 2012 年重返路特斯車隊并為車隊奪得歷史首個分站冠軍,與電影里的情節很像。
圖片來自網絡
其他參考可能還有 2006 年退役、2010 年復出的車王舒馬赫,2018 年退出、2020 年回歸的阿隆索,以及 1979 年退役、1982 年復出的尼奇勞達等。
爭議點四:為何老車手能迅速取得車隊信任
因為在 F1 里,有調車經驗的老車手就是個寶,這批車手主要是二十世紀出的,他們開始開賽車時都是原始的機械賽車,沒有現代賽車如此多的傳感器和電控設備,更多是實車測試而不是開模擬器,需要和機械師溝通如何調車,其中阿隆索、舒馬赫都是佼佼者。
新入場的車隊尤其喜歡老帶新車手搭配重要原因就是如此,阿隆索在 2007 年拒絕和隊友漢密爾頓分享調車數據后導致后者后半賽季崩盤,奔馳車隊的王朝也離不開舒馬赫復出那幾年的調車能力。小周在今年被 37 歲高齡的霍肯博格頂替位置一方面是因為明年新老板奧迪需要霍肯博格的德國戶口本,另外也是需要他的調車能力。
影片開場試車情節就展現了這點,新人車手 JP 在試車結束后面對技術總監的問詢只能吐槽:「你們在車上裝了一萬個傳感器卻問我車哪有問題?」而只開了兩圈的海耶斯卻能精準的說出車在第幾彎第幾彎分別有什么問題。
爭議點五:完全錯誤的情節設置
首先是海耶斯闊別多年后有沒有資格參加 F1,如今 F1 不再是當年隨便就可以參加的賽事了,需要在三年內參加 FIA 旗下比賽獲得 40 分駕照分才行,影片中開場贏得的納斯卡冠軍有 15 分,理論上有可能夠資格,加上前面分析影片有意忽略駕照分,這點可以姑且算過。但是參賽前需要參加體檢是必須的,所以片中海耶斯事故后才發現身上舊傷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其次最后一場中,海耶斯沒有參加排位賽是不能參加正賽的,不參加練習賽還可以特批參賽,但是沒有排位成績是絕對不允許的,只能認為是為了節奏緊湊給忽略了。
還有最后頒獎時為了呼應開頭沒有參加納斯卡頒獎,海耶斯把車手獎杯讓給了老板朋友,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車隊也有獎杯,完全不需要。
圖片來自網絡
真車迷才能看懂的二十個彩蛋
以上是對影片中最大的幾個爭議點的分析,其他一些爭議點就不過多分析了,以下再分享一些老車迷能看的感動的彩蛋,由于拒絕屏攝,就不放影片和歷史對比了。
懶惰的車手
影片開場就是工作人員敲海耶斯房車門說:還有 5 分鐘。我合理懷疑是在內涵 2007 年世界冠軍萊科寧,2001 年的天才車手萊科寧登陸F1,在索伯車隊的首場比賽開場前 5 分鐘還在睡覺,但是處子秀就拿到第 6——天才的放蕩不羈啊。后來大家也對他發布會打瞌睡、比賽時吃夢龍、年度頒獎喝多了見慣不怪了。
圖片來自網絡
憤怒的車手
海耶斯在上場后通過一些小伎倆超越了領先的寶馬并迫使對手沖出賽道,隨后在維修區對手揮舞著拳頭沖了過來,最后被拉開。雖然不是 F1,但卻是車王舒馬赫當年真實發生過的事。
在 1998 年比利時大獎賽,法拉利的舒馬赫和邁凱倫的哈基寧競爭總冠軍,哈基寧積分領先但在比賽中爆胎退賽,舒馬赫在大雨中領跑,在套圈哈基寧隊友庫特哈德時庫特哈德突然減速導致舒馬赫追尾造成嚴重事故。退賽后的舒馬赫跳出賽車就沖向了邁凱倫維修區,和電影中如出一轍。如果沒有這次事故,舒馬赫將在賽后反超哈基寧,也許在法拉利的王朝會更早到來。
圖片來自網絡
勤奮的車手
有個情節是 JP 問車隊的首席技師海耶斯什么時候來的,對方回答說:「來得比我早,也來得比你早 。」這也是當年舒馬赫剛去法拉利時的故事。1996 年,兩屆新生世界冠軍舒馬赫破天荒的簽約了落魄老牌勁旅法拉利車隊,在第一次測試的時候,舒馬赫就第一個到,在懶散的意大利人終于到了之后舒馬赫說了一句:「如果你們想贏得世界冠軍,就要早一點到。」
有凝聚力的車手
影片中海耶斯在加入車隊后,與車隊技師談心,鼓勵團隊,帶領團隊一起跑步請吃早餐等,將車隊氛圍變得很融洽。而這也是當年舒馬赫去到法拉利后做的,他甚至包了一輛冰淇淋車到賽道給工作人員解暑。這也是為何同為7屆世界冠軍,會認為舒馬赫實力強于漢密爾頓,因為那支法拉利真的是他一手打造起來的。
圖片來自網絡
換胎天團
影片中三次展現了車隊技師在換胎時的失誤導致車手丟掉位置,其中主隊兩次,法拉利一次,這都不是影射了,直接明黑啊。這也的確是法拉利和法拉利小弟索伯的老毛病了,法拉利換胎失誤的梗圖一搜一大把,什么劉翔奪冠了法拉利還沒換完之類的,作為法拉利半個子隊的索伯也沒好到哪去,小周在車隊里沒少被坑,我看的是提前場,幾乎都是 F1 車迷,這幾個鏡頭出現時可謂是歡聲笑語一片。
圖片來自網絡
Plan C
影片中為了展現海耶斯對比賽的理解能力,以及一些小把戲帶來的戲劇沖突,增加了主流 AB 兩套策略外的 Plan C。但是經常看 F1 的觀眾都知道,Plan C 可謂是法拉利的基操了,由于近年車不太好,加上前面說的經常在換胎時整活,導致法拉利經常被迫啟用 Plan C。
此外許多車迷覺得海耶斯一邊比賽一邊制定策略太夸張,但這也是法拉利車手的基操。從阿隆索到萊科寧維特爾,現在的勒克萊爾和漢密爾頓,哪個沒有自定策略過?雖然F1里有大批的策略組人員用電腦模擬各種情況得出最優策略,但實際比賽時不如車手靈機一動也是常事。
圖片來自網絡
偉大的升級
片中賽車從墊底到可以搶積分到最后拿下分站,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增加了一個擾流器一樣的東西,可以在彎道和跟車時更有競爭力,雖然實際情況是墊底賽車大概率是跟不上前車就無從說起利用前車亂流了,而且這種設計很容易被對手 copy。但這應該是在影射 2009 年的雙層擴散器。
2009 年本田和布朗車隊的日本工程師發現了 FIA 規則里有個漏洞,在尾椎下部和傳統擴散器上部,擴展出新的空間,實際用途等于加大了擴散器的輸出口,也就是俗稱的雙層擴散器,可使賽車每圈快上 0.5 到 1 秒。也正是這個秘密武器讓布朗車隊在本田因為經濟危機退出 F1 后即使是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也最后奪得了 F1 總冠軍,而后賣給奔馳成就了后來的奔馳王朝。
這個故事非常勵志,可以去看看相關紀錄片。
圖片來自網絡
驚天大翻滾
影片中 JP 在意大利蒙扎賽道由于沒有聽取海耶斯的建議在最后一彎超車,提前動手導致車輛騰空翻轉出賽道并引發大火,這個事故融合了多個 F1 故事,首先強烈翻滾就是我們的中國首個 F1 車手小周——周冠宇。
2022 年英國銀石大獎賽,首年參加 F1 的周冠宇取得第 9 的發車位,并且是他熟悉的銀石賽道,有機會取得好名次,但在第一圈就被拉塞爾撞到以 200 多的速度翻轉飛出賽道,事故非常嚴重,甚至導致比賽暫停,好在賽車安全措施到位,沒有傷害到車手。
圖片來自網絡
驚天大火
上面提到的事故在影片中是引發了大火,JP 差點命喪大火。現實中小周的事故并沒有引發大火,引發大火的有兩位,一位是之前提到的尼奇勞達,1976 年的紐博格林大獎賽上勞達的法拉利賽車失控撞擊后起火,勞達被嚴重燒傷并毀容,電影《Rush》就是講的這個故事。
另一起是 2020 年巴林大獎賽的格羅斯讓,影片中的影像動作主要來源于這次事故,賽車在首圈發生失控后撞穿賽道的防護墻,賽車前部完全解體并燃起大火,他在大火中燃燒了 28 秒后,在工作人員協助下翻越護欄,順利走入救援車安全逃出。
圖片來自網絡
舍生救人的隊友
不同于現實中是賽道安全員和安全車組拯救了格羅斯讓,影片中改為了海耶斯路過停車沖去拯救隊友,這段是取自車神塞納的故事。在 1992 年比利時大獎賽中賽車手科馬斯的賽車撞向護欄,科馬斯陷入昏迷,塞納發現后立刻停下車并從賽車上跳了下來,冒著賽車可能爆炸的風險關掉了科馬斯賽車的引擎,并幫助救出了科馬斯。
為何車手和車迷都熱愛并懷念塞納,就因為他除了非凡的駕駛技巧,還有偉大的人格。
火中歸來的英雄
影片中 JP 在大火后休養了三場比賽后復出,現實中同樣取自尼奇勞達和格羅斯讓,在大火中,勞達僅缺席兩場比賽就復出繼續爭奪總冠軍,雖然最后失之交臂,但仍然非常值得欽佩。而手臂燒傷等細節則是取自格羅斯讓,只是格羅斯讓恰好在賽季末,且沒有新合同,最終轉戰印第賽車,沒有在 F1 中上演歸來。
圖片來自網絡
戲劇性的隊友撞車
影片中,JP 面對海耶斯想超車時態度強硬,最后兩人雙雙撞車退賽引發了賽后兩人的劇烈沖突,現實中隊友之間的碰撞也是屢見不鮮了,一般都發生在爭冠隊伍中,畢竟隊友才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本片制片人漢密爾頓在 2016 年與隊友羅斯伯格在西班牙大獎賽發車第一個彎角的驚天碰撞了。
彼時青梅竹馬的兩人已經在總冠軍的爭奪中殺紅了眼,誰也不讓誰,最后雙雙出局,直接結果是丟掉了當年總冠軍,還成全了維斯塔潘的史上最年輕分站冠軍,間接為自己造就最強競爭對手,丟掉了第八冠。
圖片來自網絡
這次碰撞的影響力太大,如今已經成為賽事記者的羅斯伯格還經常在現場被這段視頻拷打。其他有名的隊友碰撞也很多,2007 年漢密爾頓和阿隆索、2010 年韋伯和瓦特爾、2011 年漢密爾頓和巴頓、2014 和 2015 年羅斯伯格與漢密爾頓(怎么老是你),以及最新上一站邁凱倫亞斯特里與諾里斯的碰撞。
若即若離的隊友關系
影片中兩人的隊友關系從一開始的劍拔弩張到最后的相互配合是非常理想化的,在爭冠隊伍中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除了前面說過的青梅竹馬最好朋友的漢密爾頓和羅斯伯格因為爭冠撕破臉,連兩個老好人和好朋友維特爾和萊科寧也因為隊內競爭有些許裂痕。
我感覺影片中更多是在影射 2007 的阿隆索和漢密爾頓,一個駕駛技術高超、經驗豐富、人際關系融洽的年長新來者,一個是新出茅廬未來可期待的時間更久,前期年長車手用經驗幫助了年輕車手許多,只是和影片不同,現實中兩人最后分道揚鑣,倒是在多年后的現在兩人多了許多惺惺相惜,不知道影片是否是漢密爾頓自己對過去的另一種美好愿景。
車隊里有壞人
影片中反派為了讓董事會不再支持車隊,通過泄露車隊機密資料給 FIA 讓車隊的新部件無法使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實現,除非是買通高級技術人員,否則無法獲得技術機密,但都買通高級技術人員也就不需要通過泄露機密這種手段了。
為何是幾乎呢?因為現實中真的發生過機密泄露,對,戲劇要講邏輯,現實不用。
2007 年,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漢密爾頓和阿隆索鬧翻的那年,邁凱倫的車競爭力強的一個原因是法拉利性能主管斯特普尼因為職務變動對法拉利不滿,向邁凱倫時任首席設計師考夫蘭泄露了 780 頁的機密資料。
而這件事是怎么被發現的呢,是考夫蘭讓他的妻子復印資料,而她選擇了邁凱倫總部沃金旁的一家復印店,而這家復印店的老板是法拉利車迷,他發現了端倪通知了法拉利才將這起事件暴露。
就,世界真的是個草臺班子。
圖片來自網絡
F1 小火車
影片中海耶斯為了幫助隊友,通過降低車速將大量賽車壓在身后無法超車,從而讓隊友獲得了一次進站時間。現實中在蒙扎這樣的高速賽道很難發生,但在摩納哥這樣難以超車的賽道是可行的。
就在今年的摩納哥大獎賽上,威廉姆斯的賽恩斯(就是 JP 在酒吧被美女搭訕要求介紹的那個)和阿爾本輪流阻擋身后的車手,以讓另一輛車能拉開差距進站,最后威廉姆斯雙雙獲得積分,可謂是電影照進現實了。這個手段雖然不違規,但有一些違反體育精神,所以賽后威廉姆斯領隊詹姆斯向被阻擋的奔馳領隊沃爾夫道歉。
圖片來自網絡
隊友擋拆
影片最后一站時,兩人的默契度和配合達到高峰,相互為對方做擋拆,以讓對方能夠追近,為最后奪冠打下基石。而這也是有現實原型的,很不幸,最有名的兩次還是那個男人——漢密爾頓,這制片當的。
2021 年匈牙利大獎賽漢密爾頓由于輪胎失誤從第一掉到隊尾,在憑借賽車性能瘋狂超車后碰到老對手兼隊友的阿隆索,而此時領先的就是阿隆索隊友奧康,為了幫助奧康爭取時間,阿隆索通過教科書的防守阻擋了阿隆索 17 圈,讓漢密爾頓沒有機會追上奧康,從而讓車隊拿到了分站冠軍,阿隆索則獲得了最佳車手和「defend like a lion」稱號。
另一次是 2021 年的阿布扎比,換胎后的漢密爾頓遇到了沒有進站的佩雷斯,佩雷斯通過精妙阻擋漢密爾頓,不僅極大的消耗了漢密爾頓的新軟胎,更是讓身后的維斯塔潘有機會追進,為最后的翻盤贏得總冠軍奠定了基礎,佩雷斯也喜提稱號「absolute animal」 。
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擋拆還有配合
影片中兩人兩次出現配合,一次是蒙扎,一次在最后關頭面對漢密爾頓時相互配合,讓隊友獲取尾流從而擁有更快的速度,現實中也發生過,還是上面的佩雷斯阻擋完漢密爾頓后維斯塔潘也追了上來,佩雷斯順勢為維斯塔潘帶了一波尾流,讓他更快的追上了漢密爾頓。
圖片來自網絡
三圈決勝負
影片最后三圈時海耶斯撞車引發紅旗,勉強開回維修區修好了賽車,同時因為排位賽沒有進入 Q2,有一套新軟胎才能在最后拼沖刺贏得冠軍,現實中很難在短暫紅旗里修好賽車,但最后三圈決勝負是真實發生的,還是他。
2021 年阿布扎比雖然維斯塔潘一度追到了漢密爾頓身后,但也無法超過,直到倒數第五圈拉蒂菲發生嚴重撞車引發安全車,而此時維斯塔潘進站換上軟胎,安全車在 58 圈極具爭議的決定下退出讓比賽恢復,兩人在最后一圈爭奪冠軍,最后維斯塔潘利用軟胎優勢超過漢密爾頓奪得該站冠軍和年度總冠軍。
圖片來自網絡
F1 的老熟人們
雖然這部電影本質上是平行世界中眾多小概率事件的合集,是 F1 的《What if》,但在片中看到眾多老熟人和場景還是非常讓人高興的。
首先是車隊的總部是邁凱倫現實世界在沃金的總部,是F1里最具風格化和現代化的總部,也難怪選在那了。而影片中的風洞是威廉姆斯的風洞,就在影片熱映的同時,威廉姆斯因為被發現外借風洞受到了 FIA 的調查,看他們是否在拍攝時偷偷測了自己的車。
然后片中出現的人物除了車手們,許多也都是真實的,開篇在總部外采訪的記者是 F1 官方記者 Will Buxton,對海耶斯撞車不滿的「英語老師」。新聞發布會上還有法拉利領隊瓦塞爾和邁凱倫的老板扎克布朗,贏得比賽后向車隊祝賀的是現任 F1 的 CEO、前法拉利領隊多梅尼卡利,向 JP 拋出橄欖枝的是奔馳車隊老板托托沃爾夫,他是經常干挖墻腳這事的。
圖片來自網絡
不是彩蛋的彩蛋
片中 JP 在休息室里的鏡頭時背景一直有輛公路車,和賽車迷同時也喜歡公路車一樣,F1車手也喜歡騎車,阿隆索之前退役時還想成立車隊來著,現在賽恩斯也是環法冠軍波加查的騎車搭子,閃電還給他定制了個人涂裝。
所以背景出現一輛公路車還挺合理的,開始一直只有輪胎和前叉,還一直在猜是什么型號,最后還是露出了真容——TREK Madone,標志性的洞洞太好認了,還是第七代,放在影射的 2023 年正是當年最火公路車。
圖片來自網絡
總結
《F1》本質是一部商業影片,用于吸引更多路人觀眾,非常俗套但是經典的勵志故事,內核可以用在所有的體育故事中,完全解構之后和《飛馳人生》系列也沒有本質的區別,有許多為了情節服務的橋段設計,甚至有些違背現實常理,但這畢竟不是紀錄片。
編劇和導演團隊用心深挖了 F1 歷史中的精彩瞬間,除了上面提到的 20 處彩蛋,其實還有更多,包括大大小小融入細節的設計,比如當年困擾 F1 車手的「海豚跳」,還有賽車手與其他運動員不同的訓練——練脖子和練反應,看到這些,真正的車迷應該是會心一笑而不是感覺被冒犯吧。
圖片來自網絡
不知道這部影片漢密爾頓作為制片人有多深入,在我看來,年輕的黑人車手 JP 就是漢密爾頓自己,影片兩個車手就是對照組,是兩代車手的不同成長路徑,比如年輕車手更重視社交媒體,更喜歡科技訓練,更喜歡開模擬器,最后 JP 成長為了開始討厭的海耶斯,是否也是對如今年輕車手的一種建議呢?畢竟像維斯塔潘這樣不參加活動匿名跑去開 GT 賽車的純粹「汽車人」太少了。
對于影片的主要受眾,那些不了解 F1 的觀眾來說,這部影片是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故事情節的邏輯對于硬核車迷有些難以接受,但對普通觀眾是足夠有說服力了,而且頂級的試聽享受值得一張昂貴的 IMAX 激光或者杜比影院電影票。
https://sspai.com/post/10067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寫小黑文的Alex
責編:張奕源Ni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