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關于演員 《長安的荔枝》中,雷佳音飾演的李善德為完成"荔枝使"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一路歷經坎坷,將小人物在重壓下的無奈與憋屈演繹得淋漓盡致;而《醬園弄》里他扮演的角色同樣身處生活困境,渾身透著被現實磋磨的挫敗感,完全是典型的"窩囊"中年形象。其實從《我的前半生》讓雷佳音嶄露頭角開始,他似乎就和這類角色結下了緣分。劇中他飾演的陳俊生雖然是婚內出軌的丈夫,卻把角色內心的糾結與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眾記住他演技的同時,也記住了這張寫滿"委屈"的面孔。之后在《人世間》里,他扮演的周秉昆依然是在生活泥沼中掙扎的小人物,憑借踏實憨厚的性格贏得觀眾喜愛,還因此斬獲了不少獎項。可隨著同類角色的不斷重復,觀眾漸漸產生了審美疲勞。 雷佳音的情況并非個例,國產劇中的角色定型現象早已屢見不鮮。張譯因為在多部作品中成功塑造警察形象,現在只要他出現在鏡頭前,觀眾就會下意識覺得他演的是正義警察;黃磊靠著多年來在各類劇中塑造的知心大叔形象,讓觀眾一看到他就聯想到暖心睿智的長輩;王耀慶頻繁出演多金總裁角色,以至于他一登場,觀眾就能猜到他在劇中的身份地位;沈騰更是憑借獨特的喜劇風格,成了搞笑角色的代名詞,只要他出現,大家就知道要有歡樂場面了。這種角色的固化,讓國產劇在人物設定上逐漸失去了新鮮感和創新性。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種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過度追逐"安全套路"。影視制作方為了降低風險、保證收益,往往更愿意選擇那些被市場驗證過、有觀眾基礎的演員,為他們量身打造相似類型的角色。對演員來說,演這類熟悉的角色駕輕就熟,既能保證作品質量,又能維持自身熱度,看起來也是種"安全"選擇。但這種看似雙贏的局面,卻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創作閉環,既限制了演員的戲路,也讓觀眾陷入審美疲勞。 長此以往,觀眾對影視作品的期待值會不斷降低,影視行業的創新活力也會被慢慢消磨。要打破這種困境,需要影視創作者摒棄一味追逐熱點和流量的短視行為,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多元題材,為演員提供更豐富、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同時演員自身也應主動尋求突破,勇于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跳出舒適圈,展現更多面的自己。只有這樣,國產劇才能擺脫角色定型的束縛,創作出更多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優秀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