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消息,加拿大工業部長喬利宣布,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勒令海康威視加拿大公司停止運營,這一決定距離美國總統特朗普暫停美加貿易談判僅過去24小時。加方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向美方遞交“投名狀”,而中方對此迅速回應,商務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歧視打壓中國企業的錯誤做法”。
加拿大此次對海康威視的封殺,本質上是在美加貿易博弈中的一次戰略妥協。特朗普政府6月27日突然叫停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并威脅對加征關稅,要求其取消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數字服務稅。面對美國的高壓,加拿大選擇在48小時內連續出招:先是宣布取消數字服務稅,隨后對中國企業下手,試圖通過犧牲第三方利益換取美方的談判空間。這種“以華制美”的策略,暴露出加拿大在美加不對稱貿易關系中的被動地位——美國占加拿大出口市場的75%,而加拿大對美出口僅占美國外貿總額的11%。
特朗普(資料圖)
從歷史經驗看,加拿大在中美博弈中頻繁扮演“騎墻者”角色。2018年孟晚舟事件中,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拘押華為高管,直接導致中加關系陷入低谷,雙邊貿易額一度下滑12%。如今故伎重演,加方顯然低估了中方維護企業權益的決心。正如商務部發言人所言,任何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的交易,都將遭到中方“雖遠必誅”的反制。
針對加拿大的無理打壓,中方已構建起多層次反制體系。2025年3月,中國商務部發起全球首例反歧視調查,認定加拿大對中國電動汽車、鋼鋁產品加征關稅的做法存在系統性歧視,并據此對加拿大部分農產品加征100%關稅。這一舉措不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更開創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先例——通過法律手段反擊歧視性政策,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范本。
數據顯示,中方反制已對加拿大經濟造成實質性沖擊。2024年中加貿易額雖同比增長6.1%至1333億加元,但加拿大對華農產品出口在反制措施實施后銳減37%,菜籽油價格暴跌10%,直接影響約15萬加拿大農民生計。這種“精準打擊”策略,既避免了全面貿易戰的風險,又讓加方感受到切膚之痛。
美國(資料圖)
加拿大的妥協行為,折射出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脅迫外交”邏輯。特朗普政府以關稅豁免為誘餌,要求盟友在貿易談判中排除中國利益,試圖構建“去中國化”的供應鏈網絡。這種做法不僅破壞多邊貿易規則,更將盟友置于兩難境地:若選擇屈從,將喪失市場多元化機遇;若拒絕,又面臨美國的經濟懲罰。
對中國而言,加拿大的案例再次驗證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2024年中國GDP達18.1萬億美元,是加拿大的7倍,這種經濟體量的差距決定了中方在貿易摩擦中更具韌性。與此同時,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平臺,加速構建自主可控的貿易網絡,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當前中加關系的緊張態勢,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加拿大總理卡尼雖在2025年6月與中國總理通話時表示“愿重啟加中關系”,但其政府隨后的行動卻背道而馳。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使得兩國關系修復之路充滿荊棘。
特朗普(資料圖)
對國際社會而言,加拿大的教訓具有警示意義:在大國博弈中,任何“選邊站隊”的投機行為,最終都將付出代價。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平等磋商解決經貿分歧,但絕不容忍任何國家以損害中國利益為籌碼換取自身利益。這種立場,既是對加拿大的嚴正警告,也是對其他國家的明確宣示。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逆流終將被歷史潮流所淘汰。加拿大若想擺脫“棋子”命運,唯有摒棄政治操弄,回歸理性務實的外交軌道。否則,等待它的不僅是中加貿易的持續萎縮,更將是國際信譽的嚴重透支。這一結局,顯然不是任何負責任的政府所樂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