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經歷?
深夜焦慮不安時,狂炫半桶冰淇淋......
經過一天工作的狂轟亂炸,就覺得應該來份炸雞全家桶,高熱量的“碳水炸彈”來撫平自己一天的疲憊。
這種被情緒支配的 “暴風吸入”,其實是大腦偷偷開啟了 “情緒性進食” 模式。它和普通饑餓不同,就像電腦突然死機,是壓力、孤獨、焦慮等情緒劫持了正常食欲,讓嘴巴變成了情緒的 “臨時回收站”。
有可能你并不餓,但就是覺得越吃越爽.....
遠古時期,甜食和高熱量食物能快速補充能量,緩解恐懼。所以當現代人遭遇情緒危機,大腦就會條件反射地尋找糖分和油脂,試圖用多巴胺制造 “快樂假象”。這種短暫安慰往往會帶來更深的內疚,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克服情緒性進食?
想要打破這個怪圈,先試試給情緒 “建檔”。準備一本 “進食日記”,每次動筷子前問問自己:現在是肚子餓,還是心里空?記錄下時間、情緒和食物,你會發現深夜薯片總在孤獨時出現,奶茶大多是焦慮的產物。
用 “五感喚醒法” 打斷進食沖動也很有效。當饞蟲作祟時,立刻起身觸摸毛絨玩偶、聞橘子皮、聽雨聲白噪音,用其他感官刺激奪回大腦控制權。還可以提前準備 “情緒急救包”,放些解壓玩具、勵志卡片,讓情緒有更健康的出口;或者出門進行運動,運動可以釋放內啡肽,它會代替多巴胺給我們帶來快樂。
記住,真正的治愈不在食物里,而在我們直面情緒的勇氣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