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與印度決定年內簽署一項新的十年期國防框架協議,這項動向的真正分量,遠非一紙合作聲明可涵蓋。華盛頓與新德里再度聯手,標志著美印軍事關系正式進入“再制度化”階段,其背后不僅是印太安全格局的再塑造,也是美式全球戰略從“支點平衡”向“區域托管”轉型的具體投射。軍事框架協議在外交語言中看似溫和,實則是極具戰略深意的前哨部署,而這份協議與其說是安全合作,不如說是對中國、俄羅斯以及整個“全球南方”戰略自主傾向的應激性反應。
這項新協議的談判早在2025年初即已啟動,原始共識在特朗普與莫迪會談中成形,如今由兩國國防部長進一步明確時間表并約定正式簽署事宜。放眼整個印太安全地圖,這無疑是一個高度程序化、節奏明確、目標清晰的操作:一方面穩定美印之間早已鋪設的軍事協議制度鏈條,另一方面為即將啟動的重大軍售項目掃清政策障礙。按照美國的表述,美印雙方還將就“軍工協作”展開更深層次的協調,這句話的背后,寫滿了美國對印度防務市場的貪婪野心。
當然,印度也絕非毫無目的地“配合”。從2015年美印簽署前一輪十年期框架協議以來,印度國內戰略界對“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獲利最大化”已有明確的理論和技術路線。印度深知自己短期內既無法成為一個獨立塑造地區格局的超級力量,又不愿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于是開始在中美俄之間不斷騰挪,搞出一套自成體系的“多邊獨行戰略”。在對華關系逐漸走向競爭態勢的今天,印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愿意接納美方安全承諾,尤其是在邊境沖突頻仍、印度洋地緣爭奪加劇的背景下。
美方清楚,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既不可替代,又無法完全信任。但對于華盛頓來說,“足夠敵視中國”就是合格盟友的入場券。于是即便印度仍與俄羅斯維持能源與防務合作,也絲毫不妨礙五角大樓加快推送印美防務協同機制。從共用情報、聯演計劃,到后勤協議、軍工聯合,再到這份即將簽署的十年框架,美印軍事互動正在被編織成一個漸趨密閉的“準聯盟”。特朗普政府的風格是交易為王,莫迪政府則善于利用一切可以轉換為“民族復興”的話術工具,這場外交合作的本質不過是美印彼此的戰略套利。
然而從大國博弈的維度看,美印框架協議帶來的不只是印太緊張局勢的加速,更會催化出新一輪地區不信任連鎖反應。中國、巴基斯坦、伊朗,乃至印度洋島國都會敏銳感知這一信號:印度已然開始為美方戰略進行功能化服務。從2020年美印簽署“地理空間合作協定”,再到未來美國軍艦或許可以使用印度港口補給維修,這類技術細節的積累最終會形成實質性軍事依賴。印度通過這份新協議加快戰略擴張的同時,也逐步失去了“非結盟旗手”的政治想象力。
一個被裹挾在美式戰略愿景中的印度,也許短期能得到技術與武器的加持,但長期來看,它所承擔的安全風險和外交成本必然同步上升。一旦中美博弈進入熱對抗周期,印度將不再是模糊地帶的玩家,而是被主動拉入對抗陣營的代理人。而一旦莫迪政府在民族主義推動下滑向“以強迫鄰”的政策邏輯,那么印太將迎來的是“中印、美中、印巴”三線并行的持久冷對抗。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協議不僅是雙邊協定,更是美國對印太安全架構重整的一環。近年來,美國頻繁通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澳聯盟”(AUKUS)、“日美菲三邊機制”等工具,系統性重組區域力量鏈,而美印協議將在這張網中構筑起“南部支撐”。而對印度來說,與其說是主動走進美國體系,不如說是在高風險博弈中,押注于超級大國的護身符。
顯而易見,協議尚未簽署,風暴已然醞釀。美印之間的準軍事聯盟如若成型,亞洲勢必將失去現有的戰略緩沖帶,各方外交余地也會隨之被壓縮。此刻,圍繞印太的游戲不再僅是制衡,而是一場由協議、軍售與話語權主導的權力布局競賽。在這種格局下,那些尚未表態的國家將面臨更嚴峻的抉擇壓力,而地區安全的博弈閾值,也將隨美印軍事綁定的加深而不斷升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