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老一輩經常教育我們要節省,我小時候就是這么被教育的。這種教育好不好?不能說不好,但他們往往不具備這個認知能力,能說清楚什么時候該節省,什么時候該花錢,什么時候可以拿去投資,因此就會帶來很多的副作用。
例如我上中學的時候,由于每次很節省的時候,我媽都會夸我,于是就刻意追求節省——到最后我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我是真的認同這個“好習慣”,還是我只是在追求夸獎,在做一個行為藝術。住校50塊錢過一星期,這在現在的孩子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畢竟那時候食堂只點一個肉菜也得好幾塊錢,但我還能省出20塊去網吧通宵,以及還有余錢借給同學。
可是這樣的節省,真的有意義嗎?我想了想我心目中特別節省的那些人,不管是老一輩,還是我曾經的同學同事,似乎過得都不怎么樣,甚至還有省了一輩子,踩了一個大坑,錢就直接被騙光了的。
為什么這種人往往很容易被非常簡單的騙局所騙?因為這些人平時不消費不投資,跟新事物的接軌慢,往往是嚴重落后于這個社會的發展的,他們越是攢得久,就越沒有能力駕馭自己當前的財富——雖然省了很久,按絕對值算也并不多,因為他們賺錢是線性的,但他們的駕馭能力和認知能力漲得更慢,就導致總是跑不贏。
在積累本金的初期,節省是有必要的。但“節省”這兩個字,不代表應該省下每一分錢存在銀行里不動,然后等到了某個門檻比如攢到了100萬,再去投資——錯誤,如果是這樣,你的100萬很快就虧完了,那你這么久就白攢了——很多人說窮人的試錯機會少,就在這里,你積累了很久才去試一次錯,你一輩子有多長?試錯機會當然是少。就算是王思聰,老爸一點一點給,攢夠了5億去交一次學費,也交不了幾次啊。
正確的做法是,在初期要極度壓制消費欲望,把每一分錢用于投資/學習/做生意,大有大投,小有小投,生意大有大作,小有小做,以賺錢為導向,但不要在意得失,只攢經驗以及博取更高盈利倍數的可能性——只有這樣,很早在投資和小生意里摸爬滾打,后續才慢慢有資格去掌管更高級別的財富。
這樣才叫“正確的省吃儉用”。
但我觀察到的是,很多人會把這個叫“浪費”,叫“被騙”,叫“亂花錢”,叫“不停地交智商稅”——他們把這種不停地試錯和學習,等同于消費,等同于“不省吃儉用”,這就是誤區——省吃儉用沒有問題,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同時帶著“不投資自己”“不增長本領”的壞毛病,這是他們往往得不到好結局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能不帶這個毛病,那么適度地克制消費欲望就是一件大好事了。中產最大的坑,就在于追求“配得感”——在時代的紅利期,隨著收入的提升,他們往往會不斷地提升消費級別,直到紅利期結束,收入和資產雙崩,帶著一堆負債打回原型。
那些生活縫縫補補,投資揮金如土的人,你別笑他們,如果有1/100的可能性獲得1000倍的回報,99次你都可以笑他們交了智商稅,你可能都不記得你笑了多少次,但總有那么一次,他們會自由,而你則會帶著一堆看似光鮮的破爛塌房。
你以為他們是走了狗屎運,其實他們是在踐行方法論。
(完)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