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句話:“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渾渾噩噩”。
我身邊一位朋友就很符合這句話里表現出來的狀態。
她現在正在考研,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學習;
我見過她的本子,上面用紅、綠、藍、黑四種顏色做筆記,整個本子看起來花花綠綠,寫到某一條時還得回憶這一類知識該用哪種顏色的筆。
學習過程中,她只追求時長,不追求有效時間。
每天給自己定五點的鬧鐘,迷迷糊糊洗漱完六點出門,往圖書館或者自習室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然后在朋友圈發圖打卡:“今天又是努力的一天!”
實際上,上午一個小時玩手機,中午午覺睡一個小時,下午打游戲看小說兩個小時,晚上聽歌又是兩個小時。
平時,她最喜歡刷題,因為看視頻需要動腦子,背單詞需要動腦子,只有刷題不需要動腦子。
但是刷完又不總結錯題,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根本就沒有真正利用起刷題的價值來。
有些網友總結得好:“就像是一個孕婦快到預產期,家里都盼著她生個健康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懷孕。”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將一群黑蟻分為三組,每一組由30只黑蟻組成;這些黑蟻被投放到了模擬自然環境巢穴中,研究者們以此來觀察它們的分工情況。
這些螞蟻大多數都兢兢業業,做著搬運食物、照顧后代的任務,但是卻有少部分螞蟻一直無所事事,終日游蕩,并不工作。
但當研究者們斷掉這群螞蟻的食物來源后,那些勤奮螞蟻立刻亂成一團,而這些“懶螞蟻”卻不緊不慢,帶著蟻群向新的食物處遷移。
原來,它們不是懶,而是在四處偵查,為蟻群留好后路,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為什么你越勤奮、卻越平庸?
其實,你表現出的“低質量勤奮”,比懶惰要更加可怕。
認知資源有效分配
《呂氏春秋》有言:“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如果全天都用來攝入信息,那什么時候用來消化呢?如果全天都用來消化信息,那信息又從哪里攝入呢?
之前就有一位同事,天天加班到八九點,竟然就只是為了在公司內部會議上展示出一段花里胡哨的PPT。
明明只用word文檔列清楚一、二、三、四條的簡單工作,硬是被弄得如此復雜,讓自己處理工作的效率降低,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陷入了“低質量勤奮”之中,花費了很多功夫做一些“形式主義”工作,卻沒有真正將知識和經驗納為己用?
做著一只勤奮轉圈的螞蟻,實際上卻根本沒有創造什么價值。
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的認知資源理論認為,個體有著對某種刺激事件進行認知、歸類等的能力,稱為認知資源或者認知能力。
認知資源是有限的,需要認知的刺激事件越復雜,占用的資源就會越多。
當我們將認知資源全都浪費在“低質量勤奮”中,那那些真正需要我們去關注、去理解的事情,就只能無限期延后或者被我們的潛意識忽視了。
最小行動,最大收益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批評懶惰,但是人類社會有多少發明——諸如汽車、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洗衣機這些物品,是因為“懶惰”而出現的呢?
真正的懶惰不是行動上的懶惰,而是思維上的懶惰。
而那些聰明的人,會用最小的行動換取來最大的收益,先行做完所有工作,而后專心致志地玩,所以看起來顯得“懶惰”。
但有的人卻不樂意進行深度思考,也不會去做長遠打算,只沉迷在虛假的機械勞動之中,最后看著成果,深覺自己非常有成就感。
所以,我們應該換一個評判標準,用“產出價值”而非是“努力程度”來評價某件事的好壞。
當你還在用四種顏色的筆把本子涂的花里胡哨時;
別人已經比你多學了半本書,并且已經深入理解了這些理論知識,于是開始休息放松,拿出手機打游戲。
而你看一眼對方,再看一眼自己,覺得對方真是懶惰,一點也不如自己努力上進。
可雙方的產出價值,卻被你選擇性地拋在了腦后;
你自己的無效勞動,卻被算入價值之中,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對任何一個想要上進的人都沒有任何用處。
假裝努力的本質是焦慮
為什么你能一坐十幾個小時卻什么都學不進去?為什么你做了一堆無用功卻假裝告訴自己你仍在進步?
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領域著名的實驗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于20世紀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學設計并展開實驗。
實驗對象是一群3到5歲的兒童,他們被單獨留在房間中,面前放著一塊棉花糖;
他們可以選擇立刻吃掉,也可以選擇等待15分鐘,就會有第二塊作為獎勵。
這些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等待成功,剩下全都因為無法抵抗誘惑而提前吃掉。
換到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假如一個人沒有自控能力,就會因為積累在心中的焦慮情緒而選擇提前滿足。
沒錯,假裝努力的本質就是焦慮。
你沒有底氣自己是否能認真學習,所以才一坐十幾個小時,希望自己在誘惑之余能多少學進去一些;
并用“虛假的學習時長”來給自己頒發安慰鼓勵獎。
你做形式主義工作,是因為你焦慮于自己干不出實績,所以才從別的地方下功夫,展現出自己的上進。
就像一個得不到獎狀,于是去商店買了假的獎狀回家交給爸媽的孩子一樣,你自己就是那個孩子,而爸媽就是你被欺騙了的大腦。
這就是為什么,你越努力、越看不到進步,越努力越覺得自己平庸。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如果你想要真正獲得進步,為自己辟開一條生存之道;
不妨盡快拋棄“低能量的勤奮”,做一只真正能夠進步的“懶螞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