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加速沖擊傳統文化傳承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西安翻譯學院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院(簡稱“非遺研究院”)自2022年4月成立以來,以“筑牢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脈”為使命擔當,在短短兩年間就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成為陜西非遺保護領域的一支生力軍。這支年輕的團隊扎根三秦大地,通過系統化的保護傳承體系,為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使命引領:扛起非遺保護的時代重任
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面臨的沖擊,非遺研究院自創立伊始就確立了清晰的發展定位。在實際工作中,研究院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通過激活非遺文化基因實現創造性轉化;挖掘當代價值推動創新性發展;文旅融合促進產業升級;服務鄉村振興助力地方發展。這種全鏈條的非遺生態體系建設,不僅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高校智慧。
二、體系化建設:打造多維研究矩陣
依托西安翻譯學院多學科交叉的優勢,非遺研究院創新性地設立了五大研究中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架構:
1. 民間藝術非遺研究中心:聚焦陜西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2. 秦腔與地方戲研究中心:致力于傳統戲曲的活態傳承
3. 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古村落建筑與文化研究
4. 書法理論研究中心:推動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
5. 數字化保護與產業開發中心:探索科技賦能非遺保護
目前,研究院的研究范圍已覆蓋陜西方言、地方戲曲、古村落建筑、書法藝術、民俗民間藝術等多個領域。
在工作機制上,研究院注重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積極對接政府部門和文化機構,爭取政策支持和項目資金;另一方面整合校內專家資源,開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這種“內外聯動”的工作模式,既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也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持續動力。
三、跨學科突破:創新非遺研究范式
作為高校研究機構,非遺研究院充分發揮智庫優勢,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科研項目方面,研究院已獲批10余項重要課題,其中包括:副省級課題4項:《子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綠水青山”:中國畫史的秦嶺生態圖像譜系研究》《西安民俗文化——面塑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運用研究》《城鄉融合視域下數智西安文產驅動城市更新路徑研究》;重點課題4項:《陜西非遺保護人才隊伍建設研究》《陜西城鄉融合與非遺資源互助發展的隱形動力研究》《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研究》《陜西倉頡傳說的數字化研究》。
學術成果方面,累計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不乏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核心成果。代表性成果有,202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的《數字人文背景下秦腔的“數字化”傳播策略》一文,創新性地提出“數字場景重構”理論,為傳統戲曲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思路。2025年于《云南日報(理論版)》發表《數字賦能倉頡文化的傳承發展研究》一文,探討數字技術賦能倉頡文化的新契機。另一篇論文《非遺人才培養,必須是一個系統工程》圍繞非遺人才培養的系統性角度論述,從政策理解、文化修養、文化技能等交叉角度進行前沿性探索。
四、活態化傳承:構建人才培養新生態
人才是非遺傳承的核心。研究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獨具特色的“雙師型”人才梯隊。目前團隊擁有:專職研究人員32名,外聘學術顧問6位,工藝指導專家9位。其中高級職稱占比達53%,博士學歷占28%,實現了學術理論與傳統技藝的深度融合。
在育人實踐方面,研究院打造了“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
1. 基地建設:與倉頡廟、關中民俗博物館等建立實踐基地;
2. 在人才培養層面,研究院打造立體化育人模式:與倉頡廟、關中民俗博物館等建立實踐基地,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民間工藝大師入?;?帶動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大賽、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三創賽等競賽形式,先后獲得省銅等豐富的榮譽成果;通過助理、實習等形式帶動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項目,基于科研成果、研究思維、科研方法等深入思政教學過程中,有效啟蒙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學術意識。
2. 校園活動:持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民間工藝大師現場教學;
3. 田野實踐:組織學生深入黃帝陵、倉頡廟及渭南、寶雞等地非遺傳承地研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藝術類專業學生將非遺元素融入畢業創作,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煥發新機。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產生了許多創新成果。
在社會服務方面,研究院與安塞縣合作制作的民俗專題節目登上《學習強國》平臺;取得5項著作權;出版2部專著;提交1份資政報告。通過“風土行歌”短視頻號制作的50余期內容(單條最高點擊量近8000次),以及持續開展的“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公益課堂,形成了非遺傳播的社會良性循環。
研究院成立以來,學術交流活動蓬勃開展,目前,已經開展講座二十余場,先后邀請十多位國內知名非遺傳承人來校講座,比如《守正出新:近年來鳳翔年畫的傳承與發展》《民俗與當代社會》《琴與詩歌同行》《戲文:一首人生的詩》《感受傳統文化——發現身邊的非遺》《剪紙的傳承與發展》《鄠邑農民畫與陜西非遺》《左琴右書:古琴與中國文化人》等專題講座,為師生開拓了學術視野。同時,研究院還積極舉辦并參與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自研究院成立以來,曾舉辦“文藝民俗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層論壇、“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并在民俗學年會、國際中文教育數智化發展研討會等會上作主旨報告,既促進了學術交流,也提升了研究院的知名度。
五、前瞻布局:擘畫非遺發展新藍圖
面向未來,非遺研究院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規劃: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推動非遺研究成果走向市場、服務社會。
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將重點搭建跨學科研究平臺,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項目,探索非遺研究的新范式與新方法。
在人才引進方面,將重點聚焦于新興研究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待遇與科研條件,充實機構的科研隊伍,進而提升整體科研實力。
從書齋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西安翻譯學院非遺研究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未來,研究院將繼續深耕三秦文化沃土,以科研創新賦能非遺傳承,為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貢獻更多“西譯智慧”。這支高校非遺研究的新生力量,正在書寫著新時代文化傳承的精彩答卷。
非遺研究院承辦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分論壇
文學與傳媒學院與非遺研究院舉辦“文藝民俗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層論壇
由非遺研究院指導的學生作品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陜西賽區省級復賽中榮獲一項銀獎、一項銅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