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全球科技產業正經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當ChatGPT掀起的大模型狂潮催生萬億級數據中心投資,當各國6G研發競速賽進入毫米波與太赫茲的深水區,一個鮮少被公眾討論卻至關重要的命題浮出水面:如何確保這些前沿技術的底層硬件可靠到足以承載人類的愿景?
作為全球測試測量領域的“隱形冠軍”,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獨特角色。在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5上,是德科技罕見地系統闡釋了技術迭代期的生存法則:既要成為AI與6G革命的“溫度計”,精準診斷產業痛點;又要化身“手術刀”,通過全棧解決方案切入技術演進的毛細血管。這家從惠普實驗室走出、擁有85年技術積淀的企業,正試圖在狂飆突進的技術浪潮中重新定義測試測量的價值坐標。
AI狂潮下的冷思考,當算力投資遭遇“早高峰擁堵”
“投入幾百億元建設的數據中心,GPU僅有38%的時間處于工作狀態。”是德科技大中華區高速數字市場部經理李堅的這句話,揭開了AI熱潮背后的效率困境。隨著大模型參數規模突破萬億級,算力集群從千卡向萬卡規模擴張,硬件可靠性問題正成為制約AI發展的關鍵瓶頸。
是德科技大中華區高速數字市場部經理李堅
李堅用交通擁堵類比數據中心的運行狀態:“當流量調節機制不完善時,GPU會長時間等待數據,就像早高峰的十字路口,紅綠燈調節機制失靈導致擁堵。”這種低效源于多重技術矛盾:單通道速率向224G甚至448G邁進時,PCB板上的信號損耗與串擾成倍增加;光模塊從400G向1.6T迭代中,功耗與散熱問題凸顯;脈沖式數據流量更易引發網絡癱瘓。
是德科技人工智能(KAI)系列解決方案
是德科技的應對策略是構建覆蓋全技術棧的“KAI”解決方案矩陣。據李堅介紹,其產品布局嚴格遵循數據中心架構分層:算力板卡層(KAI Compute)驗證GPU與存儲器的協同效率;互連層(KAI Interconnect)解決高速電纜與光模塊的物理極限;網絡層(KAI Network)模擬東西向流量負載;能效層(KAI Power)優化電源轉換效率。這種全棧覆蓋并非簡單的產品堆砌,而是針對AI特有的脈沖式流量設計的協同體系。其新發布的224G采樣示波器與1.6T網絡性能測試儀,均瞄準了頭部廠商的超前需求。李堅表示,是德科技與行業頭部企業建立了預研共創模式,通過開放實驗室資源、提供原型機驗證支持,共同開展“無殼原型”級技術攻關,以解決前沿領域尚無成熟方案的技術挑戰。
6G迷局中的標準博弈
相比已進入商業化沖刺階段的AI,6G的敘事則顯得更為復雜。當歐洲運營商仍在為5G SA部署遲緩而焦頭爛額時,是德科技卻將6G列為三大戰略方向之一,這種看似矛盾的布局背后藏著產業邏輯的轉變。“6G絕對不是要建一張新網取代5G。”是德科技大中華區無線市場部經理白瑛指出。
是德科技大中華區無線市場部經理白瑛
白瑛認為,6G必須解決兩大核心矛盾:其一是技術繼承性與革新性的平衡。“空口技術是否需要徹底改變?至少需要向前兼容5G。”其二是商業化路徑的明確性。“AI賦能6G之后,運營商能否獲得新利潤源?企業用戶能否降低成本?”是德科技正在參與的標準制定中,網絡拓撲重構成為關鍵突破點——通過NTN(非地面網絡)實現衛星、無人機與地面基站的立體組網,同時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站點部署效率。“我們為馬達加斯加運營商構建的虛擬網絡模型,可基于人流和潮汐數據動態調整資源分配。”白瑛舉例道。
協同創新的中國實踐
在中國這一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是德科技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德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Marie Hattar表示,是德科技在北京及全國多地部署專業研發團隊,確保精準把握本土市場需求。這種深度本地化的研發布局,使其能夠為中國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快速響應。
是德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Marie Hattar
開放式創新是是德科技在中國的重要策略。“我們邀請客戶前來參觀并親自體驗設備,此類實驗室已覆蓋多個城市。”Marie Hattar描述的協作模式,打破了傳統供應商與客戶的界限。在上海設立的汽車客戶中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旨在支持中國快速發展的智能汽車產業。“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汽車領域的領導者。”
本土化不僅體現在地理布局上,更深入到服務模式與溝通方式。Marie Hattar表示,中國客戶更傾向于通過微信平臺交流業務,因此是德科技在微信上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內容、視頻資源及互動功能。Marie Hattar所介紹的這種適應本土數字生態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服務響應能力。基于本地用戶習慣的服務優化,體現了是德科技將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實踐相結合的運營智慧。
在技術標準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是德科技與中國的產學研各界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李堅提到,是德科技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協會和組織,與行業內的同仁共同推動相關標準的發展。這種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在AI與6G等前沿技術領域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深度融入本土創新生態,是德科技得以在技術演進過程中保持敏銳的行業洞察力和標準話語權。
創新浪潮中的“不變之道”
從1939年惠普的一部分起步,到如今橫跨AI、6G的科技巨頭,是德科技85年的發展史恰是電子產業演進的一個縮影。正如Marie Hattar那句意味深長的發言:“我不確定幾年后來發言的是我自己,還是一個長得像我的機器人。”
這句玩笑背后,暗含測試測量行業的永恒價值。無論技術如何迭代,對可靠性與效率的追求永遠不會過時。在算力與帶寬的競賽逐漸觸及物理邊界的今天,或許正是時候重新審視是德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通信解決方案事業部總裁Kailash Narayanan那句關于是德科技使命宣言的深意:“加速創新,創造一個安全互聯的世界。”安全與互聯這兩個關鍵詞的并置,恰好揭示了技術創新與風險控制的辯證關系。當行業狂奔向AI與6G的應許之地時,需要有人為這場遠征校準坐標——這正是是德科技試圖錨定的歷史方位。
是德科技高級副總裁兼通信解決方案事業部總裁Kailash Narayan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