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師,被公司安排去安裝一臺新型機器,但你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機器是能用了,但是達不到公司要求的質量,面臨被辭退和公司虧損2w美元的風險,你會怎么應對呢?
讓我們看看20世紀初美國工程師威利·卡瑞爾是怎么做的:
一開始,他和大部分人一樣,焦慮的睡不著,陷入了思維困境。后面他意識到再焦慮也解決不了問題,強迫自己理性地分析:
這個事件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機器會被拆除、自己失業、公司損失2w美元。那么自己可以接受這個結果嗎?當時市場工程師緊缺,失業后自己還可以憑借經驗找到工作。
在接受最壞結果后,卡瑞爾反而冷靜下來,經過幾次試驗后發現,如果再多花五千塊錢加裝一些設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終結果就是,公司沒有損失,還獲得了一個完美的改進方案,而卡瑞爾也沒有丟掉工作。
后來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將這一經驗提煉為系統方法,將其命名為“卡瑞爾公式”,并定義為:接受最壞的,追求最好的。
主要通過三個步驟緩解焦慮:
- 設想最壞的結果
- 接受最壞的結果
- 集中精力改善現狀
卡瑞爾公式”的核心在于將“焦慮前置”,也就是通過提前設想并接納最壞結果,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負擔,從而釋放認知資源來聚焦于如何解決問題上
認慫是最聰明的破解法
今年春天,我親眼見證了這套方法如何改變表弟的考研命運。
這個二戰考生每天凌晨在陽臺踱步,復試前嘴里反復念叨“考不上怎么辦”,把自己逼到胃痙攣。直到他嘗試了“卡瑞爾公式”法:
第一步:理性分析最壞情況
表弟原本覺得考不上,就意味著“我是失敗的”,但他在分析最壞結果時發現:最差的也不過是調劑到雙非院校,或是邊工作邊三戰。雖然父母會有所失望,但依舊會支持自己,暫時也沒有經濟問題。
原來自己害怕的不是結果,而是“可能考不上”的不確定性
第二步:心理上接受現實
神經語言程序學(NLP)中有個“位置感知法”:可以借助第一身(我)、第二身(你)、和第三身(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的視角來換位看待問題。
表弟試著用“如果是好朋友考研失敗了,我會怎么安慰他”這個視角去看待這件事,發現自己對于失敗的恐懼,其實是在害怕辜負父母期待,以及被同齡人甩在身后
第三步:集中精力改善現狀
明確問題后,表弟加入了加入考生互助群,獲取最新的調劑和復試信息,并積極地聯系院校的研招辦,詢問調劑政策。
有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后,他也不再糾結“能不能考上”,從茫然、焦慮變得堅定,最終在復試時超常發揮。
從“害怕失敗”到“主動掌控”你只需要三個問題
“卡瑞爾公式”看似簡單,但實踐時,很多人還是會卡在某個環節,在這里教給大家3個問題,幫助自己將這套方法落地:
?問題一:最壞的結果發生了,會怎么樣?
比如擔心失業,就列出可能的后果:預計需要多久能找到新工作?失業期間的經濟壓力大嗎?有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打破災難化思維,看清恐懼的本質。
?問題二:我可以接受這個結果嗎?
這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如果答案是“不可以”,就繼續追問自己:為什么不可以呢?是因為經濟、面子、家庭,還是別的原因呢?找到根本原因后,再思考解決方案。
?問題三:我現在可以做什么?
把可能的大問題都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再逐個擊破,比如擔心被裁,就可以列出:拓展人脈、更新簡歷、學習新技能、借機轉行……行動起來后,把一個個問題擊敗的成就感會取代焦慮。
如果今天的內容對您有一點幫助,就請隨手點個「贊」吧~
關注我,定期分享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