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防長會談的余溫尚未消散,印度方面便迅速采取行動,于7月2日宣布啟動全面軍備審查計劃。此舉旨在徹底排查軍事裝備中的中國零部件,力求大幅削減對中國的供應鏈依賴。
然而,這項看似雷厲風行的舉措,結果卻并未如預期般順利。莫迪政府原本設想的戰略調整,似乎正遭遇現實層面的嚴峻挑戰。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矛盾與難題?
印度就禁用中國零件
6月30日,中國外交部回應了中印防長會晤的相關情況。
面對印度記者的提問,中方重申雙方長期以來建立的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機制、政治指導原則協定以及多層級軍事與外交溝通渠道,并表達了在劃界談判和邊境局勢管理方面繼續對話、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意愿。
然而,這份外交共識顯得異常脆弱。僅兩天后,印度國防部便高調宣布將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軍事采購審查風暴。
其核心目標直指中國制造的零部件,明確表示要從印軍裝備供應鏈中徹底剔除這些可能構成安全風險的來源。
印度陸軍設計局高級官員曼恩公開表態稱,清除中國組件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減少對外依賴已成為當務之急。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7月2日,印度國防采購規定正式出臺,嚴禁使用中國部件。此次大規模清查反而暴露出此前政策執行中的嚴重漏洞——報告顯示,部分供應商通過虛報本土化率或繞道第三方國家等方式,使得中國制造的產品依舊流入印方軍事系統。
尤其是在無人機、反制無人機系統等關鍵領域,中國制造仍以隱蔽方式滲透進印度國防體系。為此,印國防部計劃引入獨立機構,深入核查整個供應鏈,并嚴格審核成本與技術轉讓協議,顯示出堅定決心。
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2月已有400架無人機訂單因涉及中國組件而被緊急叫停;5月印巴關系緊張之后,相關審查進一步升級。
防長會談期間營造的緩和氛圍尚未完全褪去,印度已迫不及待地轉向“去中國化”的強硬立場,政策調整之迅速令人側目。但如此急切的切割是否真能達成預期效果,仍是未知數。
去中國化雄心萬丈
莫迪政府的策略清晰且激進:對內推動“印度制造”戰略,對外尋求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稀土等關鍵礦產資源領域,印度的動作尤為引人注目。
盡管印度擁有全球第三大的稀土儲量,但眼見中國掌控全球約90%的稀土磁鐵生產,并于今年4月實施出口管制,印度深感不安。
為應對這一局面,印政府迅速推出“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計劃,投入高達350億至500億盧比的資金,意在大幅提升本土稀土產量,試圖成為“替代中國”的新興力量。
莫迪的戰略布局堪稱宏大:對內開放私營企業參與勘探許可,開發20個重點礦區,同時加強環保型開采技術研發;對外則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伙伴,在非洲、拉美等地簽署礦產協議,并加入由美日澳主導的“礦產安全伙伴關系”,尋求多方支持。
七國集團峰會也適時提出關鍵礦產供應鏈多元化倡議,將印度視為重要一環,意圖聯手削弱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不過,理想雖遠大,現實卻充滿挑戰。技術壁壘如同難以跨越的鴻溝,稀土的提取與精煉技術目前主要掌握在中國和日本手中。印度鋅業公司首席執行官米斯拉直言不諱地指出,印度必須在冶煉技術和研發方面進行巨額投資。
目前印度已探明的稀土儲量約為690萬噸,主要集中于東部和南部沿海砂礦地區,但品位低、提取難度大、環保壓力高,導致整體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
從上游開采到下游應用,印度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技術人才匱乏、電力供應不穩定等問題制約著規模化生產的推進。路透社分析指出,任何可行的本地供應鏈建設,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初具規模。
更為尷尬的是,這種產業短板已經開始反噬自身經濟。印度最大的汽車制造商瑪魯蒂鈴木被迫下調電動車生產目標,根源正是稀土材料短缺。
業內專家預測,汽車制造業普遍面臨2至6個月的交付延遲,產品價格也可能上漲5%-8%。石墨行業從業者的抱怨更是直白:本土產品無人問津,廠商們依然選擇來自中國的供應,只因中國具備無可比擬的規模優勢和最低成本。
理想中的“印度制造”藍圖,正被現實的冷峻無情擊碎。那么,這場由莫迪親自操盤的大棋局,最終將走向何方?
莫迪棋局遇挫
印度政府推行“去中國化”戰略之初氣勢十足,但實際推進過程中卻步履維艱,根本原因在于其宏偉目標與當前能力之間的巨大落差。
短期內,印度稀土產業的薄弱現狀一覽無遺——年產量不足全球1%,且單位成本高昂。正如專家錢峰所言,這種狀況尚不足以動搖中國在全球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
印方對國防裝備供應鏈展開的大規模排查雖然聲勢浩大,但從本質上看更像是對過往監管缺失的一種補救措施,其成效仍有待觀察。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曾被寄予厚望、旨在吸引外資離開中國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自2021年推出以來僅僅四年便陷入萎縮。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政府決定不再將該計劃擴展至其他14個行業,同時也不會延長原定截止日期。數據顯示,該計劃執行情況不佳,目標完成率僅為37%,補貼發放比例甚至不到8%。有印度智庫學者痛心疾首地表示,若連這樣大型的國家級計劃都失敗,又怎能指望其他項目成功呢?
有人認為,這次挫折標志著印度振興制造業的一次重大失利,也讓“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的愿景蒙上了濃厚陰影。
從中長期來看,印度稀土戰略的成敗,將取決于能否突破三大瓶頸:核心技術、成本控制與產業鏈整合。
如果印度能夠通過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攻克技術障礙,并持續投入資金推動產業升級、降低成本,或許有望在中低端稀土加工環節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承接部分轉移需求。
不過,即便實現上述目標,想要撼動中國在稀土領域構建的三位一體優勢——即資源儲備、高端技術與龐大市場——依然極具挑戰性。
中國在此領域多年積累的政策支持力度、全產業鏈協同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是當前印度難以企及的高度。
莫迪政府的戰略構想固然宏大,但在現實面前,其執行力與資源配置能力顯然存在明顯差距。當理想與現實激烈碰撞,印度正站在一個重要的戰略轉折點上。
中印防長會談桌上的握手余溫未盡,印度隨即揮出的供應鏈清查重拳,恰好折射出兩國關系表面緩和之下潛藏的復雜博弈,安全焦慮與戰略自主的較量仍在持續。
莫迪政府急于推動國防與關鍵礦產供應鏈“去中國化”,其意志堅定、愿景宏大。
然而,印度同樣面臨三重嚴峻挑戰,猶如無形枷鎖,牢牢束縛著其稀土產業騰飛的翅膀。短期內,取代中國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莫迪的戰略布局,正在現實的重壓下艱難前行。
主要信源
印媒:印度國防部將啟動一項全面審查,排查軍隊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觀察者網2025-07-03外交部回應中印防長會見情況——北晚在線2025-06-30與中國競爭?印度面臨“三座大山”——環球時報2025-07-02 印度要嚴查軍事裝備中的中國零部件——環球時報2025-07-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