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 G7 峰會的飛機舷梯上,莫迪總理一手拖著行李箱,一手緊握著電話,與加拿大倉促達成 "世紀和解"。
這出充滿戲劇性的外交戲碼,卻意外掀開了印度在東西方博弈中的底牌 —— 當新德里忙著向西方獻媚時,金磚國家內部早已暗流涌動。一場關于印度 "退群" 的傳聞,正將這個南亞大國推向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G7 邊緣人:印度的 "跪舔式外交" 有多狼狽?
作為 G7 峰會的 "特邀嘉賓",印度的存在感堪稱尷尬。在象征權力圈層的峰會合影中,莫迪被擠到最邊緣的角落,發言時間甚至不到巴西代表的一半。
這種安排毫不掩飾西方的真實意圖:印度不過是 "印太戰略" 中一枚好用的棋子,而非平起平坐的伙伴。
即便如此,印度仍選擇用 "和解" 向西方遞交投名狀。與加拿大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協議,對錫克教領袖遇刺案這一核心矛盾只字不提,更像是一場心照不宣的交易 —— 渥太華為兌現拜登政府的拉攏承諾,莫迪則急于換取西方政治背書以提振疲軟的經濟。這種 "只要能進門,怎樣都行" 的姿態,暴露了印度外交的極度焦慮。
二、金磚 "內鬼":印度的 "吸血鬼式" 操作惹怒中俄
就在莫迪向西方大獻殷勤時,一則傳聞引爆全球輿論:印度即將退出金磚國家組織。盡管新德里官方堅決否認,并宣稱正籌備擔任 2026 年主席國,但印度在金磚內部的種種行徑早已耗盡伙伴耐心。
2024 年,印度從金磚新開發銀行獲得 350 億美元貸款,轉頭卻與美國簽下 1420 億美元軍購大單,并深度參與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對話"。
這種 "拿著金磚的錢,買著美國的槍,防著金磚的鄰居" 的操作,讓中俄等國忍無可忍。更致命的是,印度連續七次否決 "去美元化" 提案,甚至在喀山峰會公然宣稱 "美元最可靠",直接導致關鍵議程擱淺。
面對印度的破壞,中俄已聯手推動修改金磚章程,計劃將開除規則從 "全體一致" 改為 "多數表決"。這無異于為將印度 "請出局" 鋪平道路,而門外排隊加入金磚的國家早已摩肩接踵。
三、騎墻反噬:印度的 "平衡術" 為何玩成了 "兩頭堵"?
印度以為在東西方之間搖擺能 "兩頭通吃",現實卻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美國對印度汽車零部件加征高額關稅,直接導致多家工廠倒閉、工人失業;
俄羅斯切斷關鍵武器零部件供應,使印軍前線半數蘇 - 30 戰斗機癱瘓;沙特和伊朗罕見聯手削減對印原油出口優惠,讓外債高達 1.5 萬億美元的印度雪上加霜。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印度苦心經營三年的 "盧比國際化" 戰略,被傳聞中要 "接盤" 的印尼輕松突破。
印尼與沙特達成石油貿易本幣結算協議后,其總統普拉博沃直言:"金磚是發展中國家的平臺,不是地緣博弈的競技場"。這句話,恰似一記耳光打在新德里的臉上。
四、印尼 "接盤":金磚的未來需要更純粹的伙伴
面對印度的搖擺,印尼的加入為金磚注入新活力。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不僅資源豐富(全球最大鎳儲產國),且在去美元化上行動力十足 —— 與韓國、沙特等國達成本幣結算協議,與中俄在能源合作上高度契合。
相比之下,印度的 "攪局" 本質是戰略短視:既想借金磚提升國際地位,又不愿放棄西方 "施舍",最終淪為多邊機制中的 "麻煩制造者"。
五、莫迪的困局:退路已被自己堵死
在內外交困中,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時隔五年訪華,試圖為自己尋找退路。但中方的回應異常冷靜: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邊界爭議需通過既有機制解決。這表明,印度透支國際信譽后,再難通過 "戰略模糊" 左右逢源。
結語:印度的 "騎墻" 終成困獸之斗
印度的悲劇,在于高估了自己的地緣價值,低估了多邊合作的底線。當它在 G7 的邊緣卑微求和時,金磚伙伴早已看透其 "吸血式" 外交的本質;當它試圖用 "退群" 威脅換取利益時,門外的印尼正用行動證明:
真正的伙伴不需要靠威脅生存。莫迪政府或許該醒醒了 —— 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里,沒有永遠的棋子,只有永遠的利益。而印度,顯然算錯了這筆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