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位革命先烈,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閃耀著革命的光芒。
他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與毛澤東是同鄉,都是湖南韶山人,也是第一位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動蕩的年代,他到底經歷了什么,又是因為什么壯烈犧牲的呢?
少年立志
1902年5月,湖南湘潭迎來了一位不平凡的新生命——羅亦農。
他出生在一個富裕之家,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米行老板,憑借精明能干,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羅家的富足,為羅亦農的成長提供了優渥的物質條件,他自幼聰穎過人,他的父親十分注重這個長子的教育。
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羅亦農有幸接受了新式教育,7歲時,他進入私塾啟蒙;11歲,他拜入湘潭名師郭月欽門下。
郭月欽是一位開明的儒商,他的民主思想給了羅亦農極大的啟發。
羅亦農少年時期,正值革命前后,對于革命事業他耳濡目染,就這樣,革命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中悄然萌芽。
14歲那年,他考入了美國人在湘潭創辦的益智學校,這所學校教授西方文化提倡民主。
羅亦農在這里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們成立“學生自治會”,反抗學校的洋奴化教育。
益智學校的經歷,讓羅亦農對西方文明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他意識到西方人眼中的民主自由,并不適合中國。
他最終憤然退學,此時的羅亦農,已然立下了改變中國命運的志向。
1919年,一場運動爆發席卷全國,17歲的羅亦農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只身奔赴上海,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從這一刻起,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
投身革命事業
到了上海以后,羅亦農謀得了一份報館校對的工作,這份工作雖然清貧,卻給了他接觸進步刊物的機會。
《新青年》雜志的一篇篇文章,猶如一盞盞指路明燈,照亮了羅亦農前行的道路,他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個偶然的機會,羅亦農結識了《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這位思想界的巨擘,給了羅亦農極大的啟發。
在陳獨秀的幫助下,羅亦農開始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他漸漸意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于水火;只有共產主義,才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陳獨秀
1920年,經人介紹,羅亦農加入了中國早期的共產黨組織,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他進入了上海共產黨組織創辦的“外國語學社”。
在這里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晝夜苦讀研討革命真理,革命的道路崎嶇難行,但羅亦農的腳步始終堅定。
1921年,19歲的他被黨組織選派,與劉少奇等20多位青年一起,前往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莫斯科的求學生涯,是羅亦農生命中最寶貴的經歷,他和劉少奇、任弼時等同學一起,刻苦鉆研革命理論,討論中國革命的前途。
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冒著嚴寒站崗放哨,周末還要參加勞動,艱苦的環境,磨礪了羅亦農的意志;革命的理想,點燃了他的熱情。
在莫斯科羅亦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他也成為了旅俄黨支部的書記,并先后介紹劉少奇、彭述之、卜士奇等人入黨。
這個由優秀青年組成的黨支部,日后為中國革命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堅力量。
成為革命中堅
1925年,學成歸國的羅亦農,迫不及待地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任務當中。
彼時的中華大地,正在接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雙重壓迫,人民的生活過的苦不堪言。
羅亦農深知,只有喚醒工人階級發動群眾運動,才能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
就這樣,羅亦農積極的投身到了籌劃革命運動當中,他與周恩來、林伯渠等同志一起,走遍香港和廣州,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工人罷工。
在他們的推動下,革命任務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開來,數十萬工人響應號召,參與此次革命活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狂飆。
此次任務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斗志,羅亦農意識到,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他毅然來到上海,帶領當地工人革命。
1928年4月,革命任務正進行的如火如荼,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傳來,由于遭到叛徒出賣,羅亦農被捕了!
獄中的羅亦農,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他們用盡酷刑,逼他說出黨的秘密,交代同志的下落。
羅亦農寧死不屈,誓與革命共存亡,敵人的酷刑打不垮他的意志,牢獄的折磨動搖不了他的信仰。
被捕六天后,羅亦農被押赴刑場,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神情坦然,劊子手的槍口,終結了他年僅26歲的生命,卻無法扼殺他的革命意志。
羅亦農的英勇就義,如一顆璀璨的紅星,鐫刻在了中國革命的史冊上。
他的犧牲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縮影,他的精神更是激勵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赴后繼的不竭動力。
羅亦農的妻子李文宜(原名李哲時),在丈夫犧牲后,沒有被悲痛壓垮,她深知丈夫的遺志就是她的使命。
李文宜擦干眼淚,毅然投身到婦女解放的事業中,她走遍大街小巷,宣傳馬克思主義,喚醒婦女覺悟,組織婦女解放運動。
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婦女掙脫了封建枷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文宜
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羅亦農的獨子羅西北,從小就繼承了父親的革命意志,1938年,年僅12歲的羅西北,就只身一人,遠赴蘇聯求學。
在莫斯科他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過硬的科學技術,1950年,羅西北學成歸國,毅然投身到新中國的水利建設事業中。
在羅西北的推動下,一座座水庫拔地而起,一條條渠道縱橫交錯,昔日的荒漠戈壁,變成了萬畝良田;往日的水貧之地,成為了魚米之鄉。
羅西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開拓者,更是新時代青年的楷模。
羅西北
歲月如梭,時代變遷,但羅亦農的革命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他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斗爭意志、徹底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奮勇前行。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繼承先烈遺志,接過革命火炬,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我們需要發揚羅亦農的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斗爭犧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