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食堂里,常能看到幾種人:
一種端個餐盤慢悠悠晃蕩,碗里就盛二兩米飯一勺青菜,眼神里寫著“人生不過如此”,這是躺平的;
另一種邊扒飯邊抹淚,嘴里念叨著“高數老師跟我有仇”,手機屏亮著刺眼的“59分”,這是掛科的。
可你仔細瞧瞧角落里,還有一群人:他們面前攤著厚厚書本,眼圈發黑,手指頭在手機上戳得飛快——忙著刷題、搶社團活動、報名五花八門的證書考試。你以為他們在奮斗?錯了。他們是在原地打轉,像蒙著眼睛拉磨的驢子,跑得比誰都快,汗水流得比誰都多,可腳底下那塊磨盤,硬是寸步不移。
這幫孩子最苦。躺平的心里不累,掛科的至少知道為啥掛。可他們呢?早起貪黑,忙得腳不沾地,卻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說不清。就像鉆進了一團迷霧,朝著四面八方瞎沖,累得直喘氣,最后發現還在原地打轉。
你看小王,剛進大學時意氣風發。學長說“多考證不吃虧”,他就報了計算機二級、教師資格證、普通話、會計證……課表塞得像個膨脹的氣球,宿舍成了他匆匆換書的驛站。問他為啥考?他撓頭:“別人都考啊!有總比沒有強!”結果呢?畢業季到了,簡歷上證書列了一長串,可面試官只問一句:“你想做程序員還是會計?或者當老師?”小王當場卡殼,臉憋得通紅。那些熬夜苦讀換來的紙片,在真正的選擇面前,脆弱得像秋葉。
小李更典型。聽說“社團經歷是簡歷黃金”,他像趕場子一樣奔波:周一到周五,辯論隊要集訓,志愿者協會有活動,創業社團還要開策劃會……周末?周末是學生會拉贊助的寶貴時間!四年下來,他抽屜里塞滿“優秀干事”證書,可畢業設計答辯時,導師一句“理論基礎太單薄”讓他啞口無言。精力像撒胡椒面似的東一點西一點,最后哪口鍋都沒嘗到真滋味。某招聘網站去年有個調查挺扎心:超過65%的應屆生承認自己“無方向忙碌”,簡歷投出去像石沉大海,連個水花都看不見。
這怪誰?怪社會太吵了。打開手機,滿屏都是“同齡人正在拋棄你”“00后CEO身價過億”的尖叫標題,親戚見面就問“拿了幾個offer?工資多少?”空氣里像有根無形的鞭子在抽,逼著人往前跑,卻不說往哪兒跑。更可怕的是,這種焦慮像滾雪球,越滾越大,最后把思考的空間全壓扁了。
企業HR私底下也搖頭:“最怕收到‘萬金油簡歷’,啥都沾點邊,啥都不精。我們需要的是能在某個點上鑿深井的人,不是到處挖小水坑的。”這話難聽,卻是現實。沒有方向的“努力”,就像往漏氣的輪胎打氣,打得滿頭大汗,車子還是趴窩不動。
那該咋辦?先停下來,喘口氣,問問自己的心。*大二的小陳有次跟我聊天,說有天晚上他盯著天花板上晃悠的燈管發呆,突然問自己:“我這么忙,到底是真想干這些事,還是怕被別人落下?”這問題像把鑰匙,咔噠一聲,打開了緊鎖的門。他開始有意識地“做減法”,把時間集中在自己真正喜歡的編程和算法上。去年秋天,他拿了全國大學生軟件設計一等獎,幾家大廠爭著給他遞橄欖枝。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邁出的每一步都算數。
大學這地方,說到底是個讓你“找自己”的試驗場。別被喧囂裹挾著瞎忙,那種累死累活卻一無所獲的滋味,比掛科痛苦十倍,比躺平空虛百倍。真正的成長,不是填滿每一分鐘,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條路。
路是走出來的,但出發前總得看清方向——否則跑得再快,也不過是在原地兜著更大的圈子,白白耗費青春的熱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