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良
教育興則文明興,教育立則根基立。淄博市博山中學黨委深植于焦裕祿故鄉的紅色沃土,秉持“和雅”文化根脈,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矢志追求,將黨建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校以黨建為強勁引擎,創新“黨建+”融合模式,積極探索育人新路徑,全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育人新生態,勾勒出新時代中學特色發展的生動圖景。
黨建統領:筑牢信仰根基,鍛造育人“紅色引擎”
理論武裝,構建“學思踐悟”新范式。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學校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鑄魂工程”,創新“領學—研學—踐學”機制。學校黨委每月開展“裕祿精神與教育使命”專題研討,把焦裕祿精神的特質轉化為教育改革的內生動力;黨員教師通過“紅燭讀書班”精讀重要原文著作,形成“每周一學、每月一研、每季一講”的常態化機制。面向全體師生推出“行走的黨課”,在焦裕祿紀念館開展“紅色戲劇展演”活動,親身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在顏神古鎮非遺基地探尋“陶琉文化中的黨史”主題展,將傳統文化與黨史學習緊密結合,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鮮活、深入人心。
文化浸潤,厚植“和雅”精神土壤。校園文化是無聲的德育課堂。在黨建引領下,構建起“環境浸潤—活動體驗—制度傳承”三位一體的文化育人體系。齊文化展廳內,師生創作的紅色主題陶藝刻瓷作品,將“紅色基因”與“工匠精神”巧妙融合;禮儀教育更是獨具特色:入學禮行“拜師禮”、青春禮誦《少年中國說》、畢業禮贈“成長竹簡”,讓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在儀式感中同頻共振。開設的30 余個學生社團中,戲劇社排演《紅燈記》選段、書法社開展“紅色詩詞臨摹”,讓“和雅”文化成為師生的精神底色。
國防鑄魂,打造愛國主義教育“金名片”。國防教育是黨建與德育融合的“硬核”載體。學校構建戰斗英模進校園、國旗文化進校園、科技進校園、海洋海軍進校園、國防實踐進校園“五進校園”國防教育體系,設立“史光柱英雄班”“毛羽亮英雄班”等4個英模班級,成立半軍事化學生社團傳承國旗精神,組織無人機編隊表演、海模航模競賽,邀請逐夢深藍講師團進校作紅色主題宣講,模擬長征場景,開展3公里長征拉練等,讓愛國主義教育可觸可感、入腦入心。
賦能革新:“黨建+機制創新”,激發五育融合活力
黨委統籌,構建“三橫三縱”育人模型。學校黨委以黨建引領破除五育融合壁壘,創新構建“橫向貫通五育、縱向深化課程”的“三橫三縱”育人模型。橫向維度以國防教育鑄魂為核心,將德育貫穿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鏈條,形成“國防鑄魂、數字賦能、勞動固本、研學啟智、體教健體”五大特色品牌;縱向維度深耕課程建設、活動載體、評價體系,課程層開發《國防教育》《勞動教育視角下的博山菜》等校本課程,構建“基礎學科—拓展滲透—特色融合”三級體系;活動層依托項目式學習,開展軍事實踐、科技競賽、非遺傳承等研學活動。通過模型化運作,實現五育從“物理疊加”到“化學融合”的質變,激活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生態。
數字賦能,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作為“淄博市智慧校園領航學校”,學校將黨建引領與教育數字化深度融合。建成AI精品課堂、“博中云課堂”平臺,部署課堂觀察數字化系統,實現教學行為實時分析。在教學模式創新上,創新“三階五步”智慧教學法,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利用大數據學情分析系統,實現個性化學習方案推送率92%,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自主成長。
勞動教育,烹出“博山味道”的育人實踐。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學校立足本土優勢,構建勞動教育鏈條。校內開辟種植園,學生參與二十四節氣農耕。開發《勞動教育視角下的博山菜》校本課程,定期開設廚藝課,學生掌握10余種傳統菜品制作,了解美食文化,感受勞動創造美食的魅力。每年舉辦的美食節是學生展示勞動成果的重要平臺,通過“博山小廚星”評選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創新精神。
研學教育,行走的“紅+藍”育人課堂。研學教育是打通“書本”與“社會”的橋梁。學校依托焦裕祿紀念館、紅葉柿巖研學基地、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等五大基地,打造“紅色基因傳承”“工匠精神培育”多元主題研學課程。采用“校內助研師+基地導師”雙師模式,學生在焦裕祿故居開展“尋找裕祿足跡”調研,在陶瓷工坊體驗“泥土到藝術”的創作過程;開發《研學致遠》校本課程,被評為省級優秀校本課程。
體教融合,塑造強健體魄與 堅韌品格。體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基石。學校推行“3+2+1”智慧體育模式,創新設計熱身、學練、比賽、放松四段教學;每周開展“學習準備型”體育課,依據教育神經科學原理,開設足球、籃球、健美操等十余個項目,并通過運動負荷監測系統科學調控運動強度;每天1小時陽光體育大課間,依據項群訓練理論,打造涵蓋6大類50余個項目的體育“課程超市”,滿足學生個性化運動需求。
聚力共生:“黨建+協同治理”,優化全環境育人生態
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青春矩陣”。推行“黨建帶團建隊建”機制,設立“愛心銀行”公益項目,黨員教師帶頭參與社區志愿服務。資助貧困學生超3萬元,組織團員定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開展“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30余個社團在黨建引領下蓬勃發展,社團優秀成果在全省教育裝備創新展示中獲一等獎。學校團委組織團員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獲評“淄博市百佳青春團隊”,展現了新時代青年風采。
家校社聯動,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社會資源是育人的“活水源頭”。學校建立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開設“家長微課堂”年均培訓3000人次,“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參與食堂監管、課堂觀摩;設立“紅石榴驛站”關愛少數民族學生,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百人次。黨員志愿服務團開展“三進社區”活動,形成“教育一個學生、溫暖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區”的良性循環。
區域共同體,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獨行快,眾行遠。學校牽頭成立“卓雅教育聯盟”,聯合8所城鄉學校開展黨建共建、課程共享、送教支教。近五年,承辦山東省第七屆初中校長建設質量大會暨學校“五育融合”現場會,承辦弘揚教育家精神現場會,接待省內外考察團30余批次。開發“同步課堂”系統,讓山區學校學生同步參與學校的智慧課堂,推動城鄉教育從“資源均衡”向“質量均衡”躍升。
(作者單位:淄博市博山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