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優秀的教師?人民教育家于漪以她的教育貢獻和她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說明了一點。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傳道、授業、解惑,必須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必須不斷學習。
日前在山東大學舉辦的教師教育強國論壇暨于漪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也做了發言,暢談對于漪倡導的師道的理解。本期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編者
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于漪先生就是當代難得的人師。
她是聞名天下的人民教育家,在教學生涯中不但對具體的教育工作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還對教育本身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寫下了數百萬字的教育著作,為我們研究她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漢代思想家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于漪先生一生,立身處世,言行舉止,處處體現了中國人講的師道,被稱為“老師的老師”。
教育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優劣
中國人向來重視師道。韓愈《師說》第一句便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話看似平常,含義卻極深刻。這可以理解為,人是需要老師教育方能成人的。
如果說,教育對于人類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話,教師則對教育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教育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優劣。
此外,文明意味著教化。教育從來也不只是客觀傳授知識,而是兼有文明教化的功能。古人甚至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化,即以文(文明)化人。中國人向來以知書達理作為教育的兩個基本目標。于漪提出“教文育人”,也未嘗不可以理解為上述兩個教育的基本目標的另一種表達。
古人區分“經師”與“人師”,區別就在于,“經師”只是授業,很少解惑,基本不傳道。而“人師”則三者皆備,是人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
于漪有著諸多的頭銜,但她自己大概不會把這些頭銜放在心上。在我看來,她自從教的第一天開始,目標就是當“人師”,這在她眾多關于師道的論述中都能得到證明。她明顯不把培養若干課業成績拔尖的學生作為教師工作的目標,而把“人的完成”作為教師工作的根本目標。這在今天好像是空谷足音,卻是千百年來中外的大教育家對教師職責的共識。
在我讀過的于漪的眾多文字中,根本看不到一星半點對教育和教師工作的實用主義理解。在她看來,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讓受教育者有謀生的技能或賺錢的本領,而是讓他們成為一個人。為此,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理想信念的人,“理想信念是教師安身立命之魂”,這大概是于漪師道論的第一原則與第一要求。
“語文老師應該是懂哲學的老師”
于漪還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教師學哲學的問題。她還對我說,“語文老師應該是懂哲學的老師。”其實,這并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法國高考一直要考哲學,就說明法國教育系統對哲學的重視。但在今日中國,有這種見識的中學老師寥寥無幾,即使在大學,在一般人眼里,也都認為哲學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于漪之所以對哲學高度重視,是因為她始終將傳道作為教育工作和教師的基本擔當,盡管她自己很少用“傳道”這個詞。
于漪的教育思想、師道思想當然有時代色彩,面對的是時代的問題,但也深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中。
例如,她根據《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提出:“學習的目的,在于彰明內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使人處于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因此,教育就是美育。這個思想,蔡元培就已經提出。美育不僅僅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更是培養人的道德情操的手段,美育就是傳道。在這方面,于漪與蔡元培乃至古代思想家,是一脈相承的。具體到語文課,她強調漢字字形的美妙與生動,詩人對方位、色彩、數字的巧妙運用,將美育自然而然地化為語文教學。于漪的課,聲色并茂、情理交融,冶德育智育美育于一爐。一位聽了她3000多節語文課的教師說,“她的每節課都是一幕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
中國傳統師道從來講究言傳身教、講究不言之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本身的行為甚至比他們的言論更能影響學生,《論語》不但記錄孔子的言,也記錄了孔子的行,就是這個道理。于漪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始終強調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單純教書,更要為人師表。為此,教師必須不斷完善、充實、提高自己,要把自我教育作為終身任務。她清醒地看到,在當今商業社會,只講實際利益和效益,誘惑太多,一身正氣比以往更難。中國人向來講讀書明理,“我們老師要讓學生明理,自己就要明理,要有崇高的人生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抵御各種各樣的引誘。”
教師成長的關鍵,在于是否有自勝的能力
于漪的師道,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成長。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教師質量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學校的質量說到底關鍵就是教師的質量。”不斷發展的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自身必須不斷完善和提高。除了人格的不斷完善外,教師的素質也必須不斷完善。教師不應該是教書匠,而“首先應該是文化人”。
因為教育本身是文化的綜合教育。所以,于漪提倡“教師要走出學科,注重學科與學科的滲透”。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于漪從教育的本質看出教師走出自己學科的重要性。
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很少人會真正去這樣做,我們的學校,尤其是大學,分科越來越細,不要說不同學科,就是同一學科,也往往涇渭分明,不相往來。就拿哲學來說,同樣是外國哲學,教現象學的教不了甚至根本不懂黑格爾是大概率的事。一句“隔行如隔山”就堵死了學科交叉滲透融合之路。但于漪認為,即使是中學教師,也必須視野開闊,廣泛閱讀,積累知識。不是一個本身視野開闊、思想深刻的教育家,是說不出這些話的,尤其是在教育的根本目的被逐漸遺忘的當下。
為師者思想須有高度
于漪有一個明確主張:“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21世紀的世界不是上個世紀的世界,21世紀的學生也不是上個世紀的學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當一個合格的教師。
比起業務水平的提高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教師的人格素養更重要。于漪指出,“高學歷不等于就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有些人學歷是有了,但是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知之甚少,對社會道德生活知之甚少,對當代社會不斷更新著的知識也知之甚少。”于漪把這種人叫作“高學歷的野蠻人”。
不幸的是,“高學歷的野蠻人”當教師,還真不是罕見的現象。他們可能不缺教學技能技巧,他們缺的是人格素養,缺的是精神這一維度。對此現象,于漪提出“為師者的思想須有高度,脊梁骨須有硬度”“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靈就能輝煌起來,持久不斷努力就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太實際了,為物質生活所累,就沒有超越職業訓練的志向、旨趣和想象力,就很容易沉淪”。
不過,現在很多人往往會認為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話。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于漪這些話都是肺腑之言,她認為人之為人就在于有精神追求,她相信羅曼·羅蘭講的:“生命被賦予了一種責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外部環境干擾太多,是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于漪心領神會,她根據當代教育的情況,提出教師要“走進學生世界”。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使得現在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目中無“人”,根本不會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于漪剛好相反,她認為,教師要花相當力氣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把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發展與變化。
現在很多人按照商業市場的思維來理解教育,把學生看作是顧客。另外,應試教育使得教師不但對學生沒有愛心,只知加壓,甚至對家長也是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愛”字無地可寫。但于漪的師道的基本要求卻是“教師須師愛蕩漾”。因為“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在于漪看來,教師之愛“蘊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庸俗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那種無原則的愛,也不是一起吃、一起玩,噓寒問暖、投桃報李,而是千方百計把學生培養成才,“精心上好每一堂課”,就這么實在。但是,“愛不是姑息,不是遷就,愛是嚴的孿生兄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辦學校,培養人,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嚴格的管理……愛是嚴的基礎。”
她一方面強調“師愛超過親子之愛”,另一方面關愛學生無微不至,一視同仁。一般人不理甚至厭惡的問題學生,她反而會格外用心,尊重他們的人格,發現他們的優點,她要求自己對學生的愛“做到無選擇性”。這是因材施教的先決條件。
于漪平時為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但一旦涉及大是大非問題,她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她清醒地看到,現在教育面臨最大的挑戰,主要是“外部環境對教育有著太多的干擾”。這種外部干擾既有物質的,也有觀念的。經常是外部物質環境迅速變成支配性的流行觀念。“一些人打著科學的招牌干著違背科學規律的事。”
在鼓吹人工智能無所不能時,人本身被迅速遺忘,似乎ChatGPT或DeepSeek完全可以取代教師,來傳道授業解惑。于漪雖已鮐背之年,卻異常堅定地說:“面對這一現狀,失去信心是不對的,要抗爭,有著獨立人格的教師要呼喚,要吶喊,以自身的行動來推進教育的發展。”
(作者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