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氣象臺網站
7月關注北方雨澇影響作物穩健生長長江中下游地區防范高溫干旱
一、6月天氣概述
6月,全國平均氣溫21.4℃,較常年同期偏高1.1℃;其中西北地區東部及新疆、東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大部、江淮東部、江南東部、四川盆地大部偏高1~4℃;河北中南部、山東大部、河南北部、陜西南部、四川盆地、江蘇東南部、浙江東部、福建東部以及新疆大部日最高氣溫≥35℃日數偏多4~12天(圖1)。全國農區普遍出現25~250毫米降水,其中長江中下游、華南中西部和貴州南部等地降水量有250~600毫米;東北地區北部、內蒙古東南部、黃淮南部和東部、長江中下游大部、華南中部及貴州東南部、云南大部等地降水偏多3成至2倍,江南東部、華南東部及新疆等地偏少3~9成(圖2)。全國平均日照時數為211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少8.4小時;湖北東部、廣西西部和云南東部偏少3~5成,福建、四川盆地東南部、貴州大部等地偏多3~8成(圖3)。
東北地區大部時段光溫適宜,前期積溫不足得到有效補償。東北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4℃,尤其是下旬偏高2~6℃;≥10℃積溫較常年同期偏多31.7℃·d,較上年偏多14.7℃·d,前期積溫不足狀況已得到有效改善;大部地區土壤墑情適宜,過濕范圍及程度較上月和上年同期明顯減小,水熱條件利于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苗情轉化升級,作物長勢良好。
北方冬麥區多晴少雨,冬小麥收曬順利;中下旬明顯降水,夏播適時開展。6月上半月,麥收區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8成,雨日偏少1~3天;晴好天氣多,利于成熟小麥籽粒進一步脫水及收獲晾曬,麥收進展順利,進度與上年相當,較常年偏快2~3天。但多晴少雨且高溫天氣偏多也導致土壤表層墑情下降快,豫陜部分灌溉不足地區土壤缺墑影響夏播進度;13-15日、18-21日和27-30日,夏種區出現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累計降水量25~100毫米、黃淮南部100~250毫米,土壤水分得到適時補充(表1),利于夏播及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幼苗生長;但河南南部及蘇皖北部降水量過大,部分低洼農田出現漬澇,對夏播略有不利。
表16月12日和30日夏種區土壤缺墑站點百分比及其變化(%)
省份
6月12日
6月30日
增減變化
河北
79.7
40.7
-39
山西
87.7
58.5
山東
53.3
12
河南
57.2
29.2
-28
陜西
72.7
59.2
南方大部光溫條件好利于在地作物生長發育;長江中下游降雨頻繁,部分農田出現澇漬。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部降水量有250~600毫米、偏多3成至2倍,雨日有15~20天、偏多2~7天;降水頻繁加之雨量大,部分低洼農田出現漬澇災害,其中湖南桑植、龍山等地水稻、玉米、煙葉及果蔬等受災。12-14日,受臺風“蝴蝶”風雨影響,華南中西部部分地區作物受淹,局地抽穗早稻遭遇“雨洗禾花”,經濟林果等折枝落果,漁業養殖設施也遭受一定損失。西南地區、江南大部和華南東部水熱匹配較為適宜,其中四川盆地前期高溫少雨導致的農業干旱在中旬末基本解除,江南和華南大部無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總體利于早稻開花灌漿、一季稻返青分蘗以及荔枝、龍眼等經濟林果成熟采摘(圖4)。
圖4 廣東肇慶乳熟早稻(左)和從化荔枝(右)
全國農作物長勢遙感監測結果表明,至6月中旬,全國大部作物長勢接近或好于上年同期(圖5),長勢持平和偏好面積比例為89.8%,僅廣西南部、廣東西南部等地作物長勢差于上年同期。6月中旬,全國作物遙感長勢指數平均為0.58,比上年同期高0.03,比近5年平均值高0.04(圖6)。
圖5 全國農作物長勢遙感監測(2025年6月中旬)
圖6 全國作物長勢指數變化
四、作物氣象條件綜述
1. 早稻
截至6月末,江南、華南早稻大部處于灌漿至乳熟期,海南部分已成熟收獲;發育期正常或偏早。
播種以來,江南、華南產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5℃、0.6℃;降水量分別為642.7、697.3毫米,江南接近常年同期,華南偏少9.3%;日照時數分別為433.4、513.8小時,較常年同期分別偏多8.8%、19.8%。
播種以來,全國早稻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84,適宜度等級為適宜,比上年同期和近5年平均高0.02。其中,6月全國早稻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91,比上年同期高0.1,較近五年高0.02,適宜度等級為適宜(圖7)。
圖7 全國早稻平均氣候適宜度變化
2. 一季稻
截至6月末,大部一季稻處于分蘗期;西南地區部分進入拔節孕穗期。
播種以來,東北、江淮、江漢、江南和西南產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9~1.7℃;降水量分別為216.1、415.2、384.3、437.3和409.9毫米,較常年同期分別偏多22.8%、46%、34%、22.8%和5.2%;日照時數分別為637.8、337.9、389.5、236.2和483.5小時,除西南產區偏多6.7%外,東北、江淮、江漢、江南產區分別偏少9.3%、6.9%、4.6%和2.9%。
播種以來,全國一季稻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83,適宜度等級為適宜,接近近5年平均、比上年同期低0.02。其中,6月全國一季稻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88,比上年同期高0.02,比近五年平均高0.01,適宜度等級為適宜(圖8)。
圖8 全國一季稻平均氣候適宜度變化
3. 玉米
截至6月末,北方春玉米大部處于七葉至拔節期,新疆和西南地區處于抽雄吐絲期,廣西進入乳熟期。夏玉米大部處于三葉至七葉期,西南部分產區處入拔節至抽雄期
播種以來,東北、華北、黃淮、西北和西南產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6~2.9℃;東北、華北、黃淮、西北中東部、新疆和西南產區降水量為171.8、119.4、128.2、110.3、36.1和422.5毫米,除西北產區降水偏少外,其他產區降水均偏多,其中黃淮產區偏多36.1%;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產區日照時數為513.1~627.7小時,黃淮產區日照時數193.6小時,除華北產區偏多1.2%,其他產區偏少0.3%~7.5%。
播種以來,全國玉米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72,適宜度等級為非常適宜,比上年同期高0.04,比近5年平均高0.01。其中,6月全國玉米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78,比上年同期高0.01、比近5年平均低0.01,適宜度等級為非常適宜(圖9)。
圖9 全國玉米平均氣候適宜度變化
4. 大豆
截至6月末,春播大豆處于第三真葉期,夏播大豆處于播種出苗期。
播種以來,東北、華北、黃淮、江淮產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7~1.4℃;降水量分別為157.1、56.1、233和117.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1.6%~129.2%;日照時數分別為452.9、143.1、112.1和129.1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少0.8%~6.9%。
播種以來,全國大豆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74,適宜度等級為較適宜,比上年同期低0.01,比近5年平均低0.03。其中,6月全國大豆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78,比上年和近五年同期高0.01,適宜度等級為適宜(圖10)。
圖1
0 全國大豆平均氣候適宜度變化
5. 棉花
截至6月末,棉花產區大部處于現蕾至開花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仍有部分棉花處于第五真葉期;發育期偏早。
播種以來,新疆、華北、黃淮、江淮、江漢、江南產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2.9℃;降水量分別為45.7、113、185.9、436.3、381.2和563.1毫米,新疆、華北、黃淮較常年同期偏少0.8%~21.2%,江淮、江漢、江南偏多21.8%~36.9%;日照時數分別為769.7、653、613.4、401.4、390.9和333.6小時,華北和黃淮偏多2.1%和5%,其余產區偏少3.3%~5.4%。
播種以來,全國棉花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49,適宜度等級為較不適宜,與近5年平均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01。其中,6月全國棉花平均氣候適宜度為0.54,比上年和近五年同期分別低0.06和0.05,適宜度等級為較適宜(圖11)。
圖11 全國棉花平均氣
候適宜度變化
五、7月天氣影響預估及建議
預計7月,東北地區大部氣溫明顯偏高、降水偏多,發生低溫冷害和農業干旱風險低,氣象條件利于春玉米、大豆、一季稻等春播作物旺盛生長(圖12);但需防范階段性較強降水引發農田漬澇。
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大部降水偏多,利于土壤增墑,但華北和黃淮東部降水偏多2~5成,注意保持溝渠暢通、及時排澇散墑,并適時追肥促進作物穩健生長;黃淮、陜西關中、新疆等地氣溫偏高1~2℃,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夏玉米、棉花等作物遭受高溫熱害風險較高。
長江中下游地區溫高雨少,出現高溫疊加干旱風險較高,影響一季稻穗分化、造成棉花蕾鈴脫落率增加,注意做好科學用水調度、適時灌溉調溫,防范高溫干旱的不利影響。江南雙季稻區有階段性高溫,早稻灌漿和晚稻育秧存在高溫熱害風險;華南中西部降水偏多,早稻收曬可能短暫受阻;注意以水調溫防范高溫熱害,并利用晴好天氣搶收成熟早稻。西南地區南部可能出現低溫連陰雨天氣,低洼農田漬澇風險高,注意加強田間管理,確保作物穩健生長。
此外,預計7月有2~3個臺風登陸或影響我國,其中有1個較強臺風北上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各地注意防范臺風風雨影響在地作物、露地蔬菜和經濟林果生長。
圖12
7月農業氣象關注重點
(轉自:中央氣象臺網站)
轉自:市場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