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通訊員 潘文苑
“8月頭季稻賣一塊八,10月份再收一季,兩季加起來一畝地收上千元!”四川自貢農民徐金成說,今年6月,出現了連續40天的高溫暴曬,但農田氣象監測網絡提前3天就向農戶們發出精準預警,成功避免了經濟損失。
近日,“‘綠鏡頭·發現中國’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四川,深入瀘州、自貢、宜賓等地,挖掘氣象部門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支撐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及顯著成效。記者采訪發現,科技賦能“氣象+”背景下,智能化、可視化、自動化的氣象服務,在農業、交通、低空經濟等多領域得到深度應用,成為推動助企富民雙向奔赴的生動實踐。
打破“靠天吃飯”桎梏
“過去再生稻真是‘望天收’,一場高溫,蓄苗的心血就泡湯!”徐金成說著望向今年保下的20畝稻田,心里是幾年來難得的安穩。碧綠的稻浪間,植保無人機正低空掠過,試驗基地稻田旁的再生稻農業氣象試驗觀測站實時傳回田塊各類氣象數據。
再生稻是“種一茬收兩季”的優化作物,其種植特點在于,頭茬稻子收割時留樁,樁茬長出新苗,約2月后就能再收割一次,雖然第二茬產量約為頭茬的30%,但勝在省時省力成本低。蓄留再生稻有個硬指標,從中稻安全播種到再生稻安全齊穗的安全生長期,積溫需在4200℃與5400℃之間。自貢富順地區中稻+再生稻安全生長期積溫在4300℃至4700℃,適宜再生稻生長,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再生稻之鄉”。
“現代氣象服務讓再生稻可以有效應對不利天氣,農民們手機短信一響,預警就來了。”自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糧作研究所所長、高級農技師鄢圣敏穿著防蟲襪套走出稻田,向記者介紹身后103畝再生水稻的“生長密碼”,他笑著指向遠處田埂上白色的自動氣象站,“這不僅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也幫助我們農業研究選育優種降本增效。”
據了解,在氣象服務產品的助力下,2024年自貢市再生稻蓄留面積達105.3萬畝,較2023年增長6.3%;最高畝產測產達到403.6公斤,實現了蓄留面積與畝產潛力的雙重增長。隨著氣象服務的精細化發展,蓄留再生稻的氣候優勢區正從川南渝西地區向西北逐漸延伸。
筑牢交通安全防線
長江瀘州段,貨輪往來如織。然而,復雜航道地形與大霧、大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卻時刻威脅著航運安全。“增設17個多要素氣象站點,以高密度布設在長江瀘州段,提供空間分辨率一公里,時間分辨率分鐘級的精細化預報,實現為船舶‘點對點’高精度氣象預警。”瀘州海事局通航管理處(指揮中心)副處長徐梓瀚指著屏幕上的長江電子航道圖,道出了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妙方。
“5分鐘內更新氣象實況和預報數據,在經受11級大風災害時,瀘州港實現零設備損傷。”瀘州港務集團生產作業部副部長袁筠介紹,一年前,瀘州港與氣象部門合作,定制了專業氣象服務,在港內建設了一套六要素+能見度的自動氣象觀測站,通過數據共享,把氣象實況和預報數據接入安全指揮平臺,實現可視化預警,取得顯著成效。
自貢航空產業園,作為四川唯一專注“天上生意”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已然成為空中的“創新工場”。這里坐擁雙機場、雙跑道,掌控著1606平方公里的“川協5號”空域,連空管程序都是全國首個“人機混飛”模式。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無人機”)等60多家航空企業在此“安家”。
“這里的飛機最怕啥?風啊!”中航無人機試飛辦主任劉凱表示,當無人機遇上亂流、降雨、結冰,就像開車突然沖進團霧中的坑洼地,十分危險。針對該問題,自貢氣象局給園區裝了套“天空預警系統”,以解決低空飛行的后顧之憂。“以前查天氣像翻地圖冊,現在像看實時導航。”劉凱說得實在,“有精準預報,我們才敢拍胸脯跟客戶保證:您的飛機肯定平安回家!”
氣象服務“智能+”奔向未來
“氣象服務的價值,不僅在于守護生命財產安全,更在于以創新驅動自身能力的飛躍。”宜賓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局正在開展人工智能氣象應用、雷達外推、西南渦數據集建設等工作,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近年來,在推動“氚(TRITIUM)科研創新團隊”的實踐探索下,宜賓市氣象局建立了內外服務需求清單和氣象產品資源庫,同時還加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一套氣象信息智能推送系統軟件,制定命令集,通過對用戶的歷史數據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氣象信息推送服務,實現人工與“數字預報員”的互動查詢,服務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
今年6月,為鼓勵、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氣象應用服務健康有序發展,中國氣象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部門聯合規章《人工智能氣象應用服務辦法》開始施行,明確圍繞數據開放、算法模型研發和應用場景賦能等提出了具體政策支持和促進措施。
據悉,中國氣象局未來將持續在氣象應用服務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建立協同發展和治理機制,聯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促進人工智能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為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注入新動能,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