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終于還是撐不住了。
EDA軟件、乙烷、航空發動機——這一連串原本封死的出口項目,如今悄無聲息地開始“恢復”,連個場面話都懶得多說幾句。
向來高調的美國商務部,這次居然悄悄給企業發了通知,不聲不響地放了行。像個做錯事的學生,不敢公開,但必須交作業。
這不是禮尚往來,也不是豁然開朗。這是現實狠狠甩了華盛頓一耳光之后,他們不得不低頭的結果。
禁了中國這幾年,美國自己也沒好過。
芯片設計斷鏈,EDA軟件被迫失去全球最大買家;高端化工項目停擺,連“脫鉤”的配套都湊不齊;航空發動機庫存積壓,幾家巨頭的利潤報表都開始發灰。
美方那些整天喊“國家安全”的人,嘴巴喊得兇,背后一個個跑去說情、打報告,求政府“靈活點”。
他們終于發現,那些被卡的中國企業,沒一個是等死的。海思沒死,長江存儲沒崩,反倒一個個硬著頭皮上馬,干脆連自己的EDA都搞起來了。
卡脖子的本意,是讓對手退;可這局里,是美國先撤了手。
所謂“倫敦框架”,不是華麗轉身,而是被現實追著做選擇。這個框架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別再把經貿問題當成政治宣泄口。
中方態度一以貫之,該合作合作,該對抗對抗;你把市場當戰場,那我們就讓你輸得明明白白。
這不是你讓我,我讓你,這是博弈的臨界點到了。
美國若再往前逼一步,不只是中美脫鉤,而是它自己在全球供應鏈里的話語權全面失控。對抗是戰略,合作是生意。
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人把生意搞成了內斗的籌碼,結果生意沒了,敵人多了,盟友也開始冷眼旁觀。
這場局里,主動權慢慢變了。
不是靠喊口號,不是靠談判桌上誰拍桌子聲音大,而是看誰真有把自己的產業鏈撐到最后的底氣。
華盛頓想松口氣,那得看北京愿不愿意接話;你說取消限制,那我們就依法審批出口,別太當回事。沒對你翻臉,已經是看在規則還剩點體面的份上。
這事不會就此結束。美方“松綁”的背后,從來都藏著算盤。他們一邊遞橄欖枝,一邊還在琢磨新的限制清單;你以為他們放松了警惕,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打壓——從技術卡脖子,變成規則設陷阱。
但有一點是實話:這世界已經回不到過去了。你今天放開EDA,不等于明天我們還得用你的;你松開出口,我們反而更有理由加快去美化。這不是屈服,這是加速脫離。
所以,不要誤讀這次的“解凍”。它不是春風,是回光返照。它不是信任,是權衡利弊后的臨時緩和。
真正的安全感,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做出來的。少看對方讓了多少步,多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能不怕被拉閘斷氣。
美國這步棋,落得太晚,太虛偽,也太沒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