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國會山的政治棋局再度落下關鍵一子,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拋出的對俄能源制裁法案,在獲得跨黨派84名議員聯署后,即將進入參議院表決程序,這項要求對繼續采購俄羅斯能源國家加征500%關稅的法案,不僅將決定全球能源市場的未來走向,更在中美戰略博弈的棋盤上投下新的變量。
這項被格雷厄姆稱為能源戰爭工具的法案,本質上是個精心設計的政治雙簧,法案規定總統擁有完全豁免權,意味著特朗普既能揮舞500%關稅大棒進行威懾,又可隨時撤銷制裁換取談判籌碼,這種立法陷阱的設計,完美契合了特朗普極限施壓的執政風格,能源貿易數據則揭示出法案的深層動機。
今年5月,中國通過管道和遠東港口日均進口196萬桶俄油,占當月原油進口量的17%,印度則以每日210萬桶的進口量,創造其能源采購史新高,兩國合計吸納了俄羅斯70%的能源出口,這種結構性依賴成為美國制造杠桿的支點。
中俄能源合作歷經二十余年發展,已形成涵蓋管道基建、本幣結算、技術合作的立體化體系,年輸油量3000萬噸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以及采用人民幣結算的天然氣長期協議,構筑起抗風險能力極強的能源安全網。
相比之下,印度對俄油依賴始于俄烏沖突后的折扣紅利,其煉油商通過即期交易套利,缺乏長期穩定的供應保障,這種差異在運輸成本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國進口俄油的陸路運輸成本僅為每桶1.5美元,而印度需要支付每桶4到5美元的海運費用,當美國關稅大棒落下時,印度能源供應鏈的脆弱性將暴露無遺。
外長蘇杰生親赴華盛頓向格雷厄姆解釋苦衷,試圖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東方哲學化解制裁危機,這種示弱姿態與莫迪政府近期對美外交策略一脈相承,從關稅談判中的農業讓步,到單方面取消無人機采購制裁,印度正以實質性妥協換取美方高抬貴手。
美國格雷厄姆法案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暗含致命悖論,全球能源市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精密系統,若真對中印實施500%關稅,將導致三大后果,國際油價暴漲沖擊美國通脹、俄羅斯被迫打折傾銷擾亂市場,以及全球供應鏈斷裂危及美國制造業,這些連鎖反應恰如回旋鏢,終將重創美國經濟。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對此明確指出,中俄能源合作是兩個主權國家基于市場原則的正當權利,任何第三方的長臂管轄都是對國際經貿秩序的嚴重破壞,這種強硬立場建立在中國能源進口多元化的底氣之上,俄羅斯原油僅占全年進口量的12%,中東、非洲、拉美等地的能源供應網絡已形成戰略縱深,因此對于美國威脅交易的劇本早已免疫。
當美國試圖用關稅籌碼逼迫中國在能源領域讓步時,得到的回應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加速推廣,以及中俄能源貿易本幣結算比例的持續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