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孤煙、長河、落日……大漠之上,還有什么?
6月30日,隨著最后一列刷狀網繩草方格穩穩扎根,寧夏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全面完成,一條長153公里、最寬處達38公里的固沙鎖邊帶蜿蜒開來——大漠,還有“綠圍脖”!
這是人類生態治理的又一壯舉。從高空俯瞰,寧夏中衛市正好處于祁連山與賀蘭山“兩山夾沙”的關鍵節點,阻擊著騰格里沙漠的風沙向華北平原侵襲。這一鎖邊,對遏制騰格里沙漠擴張、保護黃河安瀾、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治沙工人在位于長流水村的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扎草方格。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代代斗沙、代代治沙,“沙漠奇跡”的背后是無數“治沙愚公”的堅守。“這是幾代治沙人早出晚歸,辛勤苦干的結果。”見證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鎖邊全面完成,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感慨萬千。老一輩治沙人以“饅頭+鋤頭”埋頭苦干、頑強斗沙,新一代治沙人接地氣、愛鉆研,以新技術、新模式提升治沙效率。一代接著一代干,治沙人以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恒心和韌勁,創造著防沙治沙新奇跡。
鎖邊不是終點,而是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新的起點。大漠之上,不僅治沙,還能用沙。在沙漠區域種植蘋果、葡萄、紅棗、金銀花等作物;推動林光互補,采取“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模式,建成光伏治沙帶;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打造“沙漠大客廳”“星星的故鄉”特色文旅品牌……“綠圍脖”上也有金山銀山。用沙之利、以沙生金,“含綠量”和“含金量”正在同步提升。治沙也可致富,增綠還能增收,一幅“綠富同興”的畫卷徐徐鋪展。
幾十年前,竺可楨在《向沙漠進軍》中寫道:“只要我們正確地認識沙漠的危害,找出對付它的辦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今天,向沙漠進軍的篇章正在接續書寫,戴上“綠圍脖”正是其中一篇生動鮮活的故事。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再到“沙里掘金”,向沙漠進軍,我們從未停歇、接續奮進、穩步向前。
(中國紀檢監察報 屈媛媛)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